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提出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6-26页 |
2.1 原材料分析 | 第16-20页 |
2.1.1 胶凝材料 | 第16页 |
2.1.2 乳化沥青 | 第16-17页 |
2.1.3 外加剂 | 第17-19页 |
2.1.4 集料 | 第19页 |
2.1.5 纤维 | 第19-20页 |
2.1.6 拌和用水 | 第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6页 |
2.2.1 工作性试验方法 | 第20页 |
2.2.2 力学测试方法 | 第20-23页 |
2.2.3 路用性能和耐久性测试 | 第23-25页 |
2.2.4 微观结构研究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组成设计 | 第26-44页 |
3.1 原材料之间的相互适应性 | 第26-29页 |
3.1.1 胶凝材料与乳化沥青的相互适应性 | 第26-27页 |
3.1.2 减水剂的适应性 | 第27-28页 |
3.1.3 集料的适应性 | 第28-29页 |
3.2 配合比设计 | 第29-39页 |
3.2.1 水泥与乳化沥青的最佳用量 | 第29-31页 |
3.2.2 水胶比 | 第31页 |
3.2.3 胶砂比 | 第31-33页 |
3.2.4 砂率 | 第33页 |
3.2.5 外加剂 | 第33-39页 |
3.3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其力学性能 | 第39-42页 |
3.3.1 工作性 | 第40-41页 |
3.3.2 力学性 | 第41-42页 |
3.3.3 粘结强度 | 第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 | 第44-51页 |
4.1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 第44-45页 |
4.2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水稳定性能研究 | 第45-46页 |
4.3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耐酸侵蚀性能研究 | 第46-48页 |
4.3.1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耐酸腐蚀性能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4.3.2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耐酸性能测试结果 | 第47-48页 |
4.4 疲劳试验 | 第48-49页 |
4.4.1 疲劳性能与应力水平的关系 | 第48-49页 |
4.4.2 环境温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水泥乳化沥青混凝土微观机理研究 | 第51-57页 |
5.1 强度形成机理 | 第51-52页 |
5.1.1 水泥水化与乳化沥青的相互作用 | 第51-52页 |
5.1.2 乳化沥青网状结构的形成及其硬化 | 第52页 |
5.2 水泥乳化沥青的显微结构分析 | 第52-55页 |
5.2.1 分析原理 | 第53页 |
5.2.2 电镜扫描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实体工程应用技术研究 | 第57-66页 |
6.1 路网工程基层补强研究 | 第57-60页 |
6.1.1 基层破坏类型 | 第57-58页 |
6.1.2 检测方法 | 第58-59页 |
6.1.3 格栅增强机理 | 第59-60页 |
6.2 实体工程应用研究 | 第60-65页 |
6.2.1 修补方案 | 第60页 |
6.2.2 主要技术指标及材料配比 | 第60-61页 |
6.2.3 施工工艺 | 第61-6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