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 第12-14页 |
2 国内外铁路货运站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2.1 国外铁路货运站发展现状 | 第14-18页 |
2.1.1 美国铁路货运站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2.1.2 德国铁路货运站发展现状 | 第16页 |
2.1.3 日本铁路货运站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2.2 国内铁路货运站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2.3 国外铁路货运站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4 国内铁路货运站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5 铁路货运站发展与设施设备 | 第2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铁路货运站设施设备配置及布局相关理论 | 第22-30页 |
3.1 铁路货运站与货场 | 第22-23页 |
3.1.1 铁路货运站的定义与分类 | 第22页 |
3.1.2 铁路货场的定义与分类 | 第22-23页 |
3.2 铁路货运站设施设备 | 第23-25页 |
3.2.1 铁路货运站主要设施设备 | 第23页 |
3.2.2 铁路货场设施设备配置图 | 第23-25页 |
3.3 货运站设施设备配置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简介 | 第25-26页 |
3.4 货运站设施设备布局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3.4.1 设施设备规划与设计的研究范围 | 第26-27页 |
3.4.2 系统布置设计方法(SLP)概述 | 第27-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北京地区货运站现状及改革策略 | 第30-38页 |
4.1 北京地区既有主要货运站概况 | 第30-31页 |
4.2 北京地区铁路货运站作业组织现状 | 第31-35页 |
4.3 北京地区货运站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 第35-36页 |
4.4 北京地区货运站改革策略 | 第36-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北京地区货运站设施设备配置 | 第38-60页 |
5.1 北京地区铁路货运站功能定位 | 第38-39页 |
5.2 铁路货运站作业流程优化 | 第39-45页 |
5.2.1 铁路货运站全程物流作业流程优化 | 第39-42页 |
5.2.2 铁路货运全程信息追踪作业流程优化 | 第42-45页 |
5.3 北京地区铁路货运站类型定位 | 第45-47页 |
5.4 北京地区货运站设施设备配置 | 第47-56页 |
5.4.1 北京地区货运站设施设备优化前提条件 | 第47页 |
5.4.2 北京地区货运站设施设备的选择 | 第47-55页 |
5.4.3 北京地区不同类型货运站设施设备配置 | 第55-56页 |
5.5 货运站设施设备配置模型 | 第56-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北京地区货运站设施设备布局规划---以大红门货运站为例 | 第60-74页 |
6.1 大红门货运站现状 | 第60-61页 |
6.2 大红门货运站设施设备布局优化 | 第61-73页 |
6.2.1 大红门货运站物流关系分析 | 第62-64页 |
6.2.2. 大红门货运站非物流关系分析 | 第64-65页 |
6.2.3 大红门货运站综合关系分析 | 第65-67页 |
6.2.4 大红门货运站作业区位置相关图 | 第67-71页 |
6.2.5 大红门货运站布置方案的评价和选择 | 第71-7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7 总结和展望 | 第74-76页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4-7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8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