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体系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2.1 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 第15页 |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15-16页 |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6-19页 |
第3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9-24页 |
3.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意义 | 第19-21页 |
3.1.1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9-20页 |
3.1.2 有利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 第20-21页 |
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个人意义 | 第21-24页 |
3.2.1 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 第21-22页 |
3.2.2 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 第22-24页 |
第4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4-29页 |
4.1 学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24-26页 |
4.1.1 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缺乏方法上的统筹 | 第24-25页 |
4.1.2 教育方法的使用缺乏针对性 | 第25-26页 |
4.1.3 实践教育方法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 第26页 |
4.2 社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26-27页 |
4.3 家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27-29页 |
第5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29-44页 |
5.1 学校方面采用的教育方法 | 第29-39页 |
5.1.1 加强理论教育,培养正确认知 | 第29-31页 |
5.1.2 通过隐性课程渗透核心价值观 | 第31-32页 |
5.1.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 第32-33页 |
5.1.4 用激励教育法帮助大学生树立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 第33-36页 |
5.1.5 开展社会实践,践行核心价值观 | 第36-39页 |
5.2 社会方面采用的教育方法 | 第39-41页 |
5.2.1 引导大众媒体的宣传,充分利用新兴媒介 | 第39-40页 |
5.2.2 重视隐性教育,渗透核心价值观 | 第40-41页 |
5.3 家庭方面采用的教育方法 | 第41-44页 |
5.3.1 注重立志,修养德行 | 第41-42页 |
5.3.2 以身作则,树立人生榜样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