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文献研宄部分 | 第13-25页 |
第一章 药用植物种子品质检验及质量标准研究概述 | 第13-20页 |
1.1 药用植物种子品质检验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1.1 真实性及品种纯度测定 | 第14页 |
1.1.2 净度测定 | 第14页 |
1.1.3 千粒重测定 | 第14-15页 |
1.1.4 水分测定 | 第15页 |
1.1.5 生活力测定 | 第15-16页 |
1.1.6 种子发芽试验 | 第16-17页 |
1.2 药用植物种子质量标准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药用植物种子破眠与萌发过程的生理特性研究概述 | 第20-23页 |
2.1 药用植物种子休眠特性与破眠方法研究状况 | 第20-21页 |
2.1.1 种皮障碍休眠 | 第20页 |
2.1.1.1 化学方法 | 第20页 |
2.1.1.2 物理方法 | 第20页 |
2.1.1.3 生物方法 | 第20页 |
2.1.2 胚的休眠 | 第20-21页 |
2.1.3 次生休眠 | 第21页 |
2.1.4 萌发抑制物质 | 第21页 |
2.2 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21-23页 |
2.2.1 药用植物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的物质代谢研究 | 第22页 |
2.2.2 药用植物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激素动态变化研究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阳春砂种子研究概述 | 第23-25页 |
实验研究部分 | 第25-59页 |
第一章 阳春砂种子品质检验方法的研究与制定 | 第25-37页 |
1.1 材料、仪器与试药 | 第25-26页 |
1.2 方法 | 第26-28页 |
1.2.1 种子真实性 | 第26页 |
1.2.2 质量测定 | 第26页 |
1.2.3 水分测定 | 第26页 |
1.2.4 生活力测定 | 第26-27页 |
1.2.5 发芽试验条件的优选 | 第27-28页 |
1.2.6 发芽过程中种胚形态特征的观察 | 第28页 |
1.2.7 数据分析处理 | 第28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1.3.1 种子真实性 | 第28页 |
1.3.2 质量测定 | 第28-30页 |
1.3.3 水分测定 | 第30页 |
1.3.4 生活力测定 | 第30-31页 |
1.3.5 发芽实验 | 第31-33页 |
1.3.6 阳春砂种子萌发过程中种胚形态特征与胚率的变化 | 第33-34页 |
1.4 讨论 | 第34-37页 |
1.4.1 种子的采收与留种 | 第34-35页 |
1.4.2 种子品质检验 | 第35-37页 |
第二章 阳春砂种子质量研究 | 第37-48页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药 | 第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2.1 千粒重测定 | 第37页 |
2.2.2 水分测定 | 第37页 |
2.2.3 生活力测定 | 第37页 |
2.2.4 发芽率的测定 | 第37页 |
2.2.5 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的初步研究 | 第37-3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8-45页 |
2.3.1 千粒重 | 第38页 |
2.3.2 水分 | 第38-39页 |
2.3.3 生活力 | 第39-40页 |
2.3.4 发芽率 | 第40-41页 |
2.3.5 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 第41-45页 |
2.4 讨论 | 第45-48页 |
第三章 阳春砂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的生理特性研究 | 第48-57页 |
3.1 材料、仪器与试药 | 第48页 |
3.1.1 实验材料的准备 | 第48页 |
3.1.2 仪器与试药 | 第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2.1 可溶性多糖含量测定 | 第49页 |
3.2.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49-50页 |
3.2.3 粗脂肪含量测定 | 第50页 |
3.2.4 激素含量测定 | 第50-52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3.3.1 可溶性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2-53页 |
3.3.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3页 |
3.3.3 粗脂肪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3-54页 |
3.3.4 激素(IAA、ABA、G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4-55页 |
3.4 讨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57-59页 |
4.1 结论 | 第57页 |
4.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