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项目后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1.3.1 项目后评价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2 国内项目后评价研究动向 | 第13-14页 |
1.3.3 项目后评价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4 论文的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章节安排的框架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电网项目后评价理论及方法综述 | 第18-22页 |
2.1 电网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第18页 |
2.2 电网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3 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19-21页 |
2.3.1 对单项后评价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3.2 综合后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输变电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2-39页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2-23页 |
3.2 输变电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23-29页 |
3.2.1 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 第23-25页 |
3.2.2 项目技术性能评价 | 第25页 |
3.2.3 项目效益评价 | 第25-27页 |
3.2.4 项目影响评价 | 第27-28页 |
3.2.5 项目可持续性影响评价 | 第28-29页 |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29-34页 |
3.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 第29-30页 |
3.3.2 后评价中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基本程序 | 第30-32页 |
3.3.3 矩阵偏离一致性检验 | 第32-34页 |
3.4 指标系数的构建 | 第34-38页 |
3.4.1 一级科目下的变量因子指标系数的构建 | 第34页 |
3.4.2 二级科目下的变量因子指标系数的构建 | 第34-36页 |
3.4.3 三级科目下的变量因子指标系数的构建 | 第36-38页 |
3.5 输变电投资项目后评价综合评估等级 | 第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洛阳220KV孟津输变电项目后评价案例分析 | 第39-75页 |
4.1 洛阳220KV孟津输变电工程项目概况 | 第39页 |
4.2 项目过程评价 | 第39-47页 |
4.2.1 项目前期工作评价 | 第39-42页 |
4.2.2 项目实施评价 | 第42-46页 |
4.2.3 项目投资执行情况评价 | 第46-47页 |
4.3 项目技术性能评价 | 第47-60页 |
4.3.1 供电能力评价 | 第47-53页 |
4.3.2 完善电网结构和提高供电可靠性评价 | 第53-58页 |
4.3.3 电网技术性能综合评价 | 第58-60页 |
4.4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 第60-64页 |
4.4.1 经济效益分析依据及有关参数测算 | 第60-61页 |
4.4.2 财务评价的效益测算参数 | 第61-62页 |
4.4.3 盈利能力分析 | 第62-63页 |
4.4.4 偿债能力分析 | 第63-64页 |
4.4.5 敏感性分析 | 第64页 |
4.5 项目影响评价 | 第64-67页 |
4.5.1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 第65-67页 |
4.5.2 环境影响评价 | 第67页 |
4.6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第67-70页 |
4.6.1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 第68-69页 |
4.6.2 项目效果的持续性 | 第69-70页 |
4.6.3 环境功能的持续性 | 第70页 |
4.7 项目的综合定量评价 | 第70-72页 |
4.8 评价结论 | 第72-73页 |
4.8.1 项目成功度评价 | 第72-73页 |
4.8.2 评价结论 | 第73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