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主体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3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政府行为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4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可能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30页 |
2.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主体选择理论 | 第18-22页 |
2.1.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8-19页 |
2.1.2 项目区分理论 | 第19-20页 |
2.1.3 基础设施可销售性评估理论 | 第20-22页 |
2.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相关理论 | 第22-28页 |
2.2.1 优序融资理论 | 第22-23页 |
2.2.2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第23页 |
2.2.3 结构化融资理论 | 第23-24页 |
2.2.4 现实融资方式分析 | 第24-27页 |
2.2.5 融资方式适用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政府行为相关理论 | 第28-30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29页 |
2.3.2 政府管制边界理论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状况分析 | 第30-47页 |
3.1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 | 第31-37页 |
3.1.1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第31-35页 |
3.1.2 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 第35-37页 |
3.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状况 | 第37-47页 |
3.2.1 资金来源结构状况 | 第38-40页 |
3.2.2 融资方式应用状况 | 第40-45页 |
3.2.3 融资成本状况 | 第45-46页 |
3.2.4 公用事业引入市场机制状况 | 第46-47页 |
第4章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问题分析 | 第47-54页 |
4.1 融资需求规模过大 | 第47-49页 |
4.1.1 主要表现 | 第47-48页 |
4.1.2 原因分析 | 第48-49页 |
4.2 融资市场化程度偏低 | 第49-51页 |
4.2.1 主要表现 | 第49页 |
4.2.2 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4.3 融资管理不到位 | 第51-54页 |
4.3.1 主要表现 | 第51-52页 |
4.3.2 原因分析 | 第52-54页 |
第5章 改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状况的对策 | 第54-63页 |
5.1 合理控制融资规模 | 第54-56页 |
5.1.1 完善投融资决策机制 | 第54-55页 |
5.1.2 引导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 第55页 |
5.1.3 改革和完善现有财政体制 | 第55-56页 |
5.2 促进融资模式多元化 | 第56-60页 |
5.2.1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 | 第56-57页 |
5.2.2 改造投融资平台公司 | 第57-58页 |
5.2.3 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作用 | 第58-59页 |
5.2.4 创新应用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 | 第59-60页 |
5.3 加强融资监管 | 第60-61页 |
5.3.1 强化自我约束 | 第60页 |
5.3.2 强化制度监管 | 第60页 |
5.3.3 强化社会监管 | 第60-61页 |
5.4 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 第61-63页 |
5.4.1 优化政策环境 | 第61页 |
5.4.2 优化法制环境 | 第61页 |
5.4.3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