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引出问题 | 第11-12页 |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第1章 安全保障义务概述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安全保障义务的内涵 | 第13-17页 |
一、我国有关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 | 第13-15页 |
二、国外有关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安全保障义务的特征 | 第17-19页 |
一、义务主体特定 | 第17页 |
二、被侵权人特定 | 第17-18页 |
三、义务内容特定 | 第18页 |
四、义务目的特定 | 第18-19页 |
第2章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的认定标准探析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安全保障义务内容的认定 | 第19-21页 |
一、保证设施、设备安全的义务 | 第19-20页 |
二、安全管理服务到位的义务 | 第20页 |
三、对不安全因素尽到提示、说明、劝告的义务 | 第20页 |
四、及时正确救助的义务 | 第20-21页 |
五、对弱势群体特殊保护的义务 | 第21页 |
第二节 认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类型 | 第21-22页 |
一、未履行防范或制止侵害的行为 | 第22页 |
二、未履行消除人为隐患的行为 | 第22页 |
三、未履行消除场所隐患的行为 | 第22页 |
四、未履行告知、说明、协助义务的行为 | 第22页 |
第三节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标准考量 | 第22-25页 |
一、适用规范标准 | 第23页 |
二、适用特殊规则 | 第23-24页 |
三、适用行业规则 | 第24页 |
四、适用一般标准 | 第24-25页 |
第3章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因果关系剖析 | 第25-27页 |
第一节 损害的概念及范围 | 第25页 |
第二节 损害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的因果关系 | 第25-27页 |
一、无第三人行为介入时的因果关系 | 第26页 |
二、有第三人行为介入时的因果关系 | 第26-27页 |
第4章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归责原则适用 | 第27-30页 |
第一节 过错的性质 | 第27页 |
第二节 过错适用原则 | 第27-28页 |
一、过错责任原则 | 第28页 |
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 第28页 |
第三节 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原因 | 第28-30页 |
一、有利于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 第28-29页 |
二、有利于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 | 第29-30页 |
第5章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承担问题研究 | 第30-36页 |
第一节 无第三人行为介入时的侵权责任 | 第30-32页 |
一、责任认定 | 第30-31页 |
二、责任分配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有第三人行为介入时的侵权责任 | 第32-34页 |
一、我国关于“补充责任”的创设性规定 | 第32-34页 |
二、责任分配 | 第34页 |
第三节 免责事由 | 第34-36页 |
一、安全保障义务人已经尽到了相应的安全保障义务 | 第34页 |
二、被侵权人有过错 | 第34-35页 |
三、被侵权人同意 | 第35页 |
四、第三人已经承担完全损害赔偿责任 | 第35-36页 |
第6章 我国关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的立法完善 | 第36-40页 |
第一节 我国关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的立法现状 | 第36-37页 |
一、适用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不明确 | 第36页 |
二、认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的标准不明确 | 第36-37页 |
三、举证责任不明确 | 第37页 |
第二节 完善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立法思考 | 第37-40页 |
一、明确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主体 | 第37页 |
二、明确安全保障义务的保护对象 | 第37-38页 |
三、明确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认定标准 | 第38-39页 |
四、明确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举证责任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