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对《庄子》阐释上的差异及其根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现状 | 第10-13页 |
2 《庄子》与两家注疏 | 第13-23页 |
2.1 郭象与《庄子注》 | 第13-16页 |
2.1.1 郭象其人 | 第13-14页 |
2.1.2 《庄子注》的内涵 | 第14-16页 |
2.2 成玄英与《庄子疏》 | 第16-18页 |
2.2.1 成玄英其人 | 第16-17页 |
2.2.2 《庄子疏》的内涵 | 第17-18页 |
2.3 郭、成对《庄子》的评价 | 第18-23页 |
2.3.1 郭注:阐释主体对阐释对象的颠覆 | 第18-20页 |
2.3.2 成疏:阐释主体对阐释对象的沿袭 | 第20-23页 |
3 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的理论构造 | 第23-34页 |
3.1 自由论 | 第23-26页 |
3.1.1 郭象:自由是有界限的 | 第23-24页 |
3.1.2 郭象与阮籍、嵇康 | 第24-25页 |
3.1.3 成玄英:自由是一种过程 | 第25-26页 |
3.2 道本质论 | 第26-31页 |
3.2.1 郭象:万般皆性分 | 第27-28页 |
3.2.2 成玄英:以“重玄”重建道本体 | 第28-31页 |
3.3 界限论 | 第31-34页 |
3.3.1 郭象:“有度”的逍遥 | 第31-32页 |
3.3.2 成玄英:作为手段的“双遣双执” | 第32-34页 |
4 《庄子注》与《庄子疏》生成的原因 | 第34-41页 |
4.1 社会语境 | 第35-38页 |
4.1.1 郭象与魏晋玄学 | 第35-36页 |
4.1.2 成玄英与初唐盛世的多元文化 | 第36-38页 |
4.2 阐释主体的神圣地位 | 第38-41页 |
4.2.1 “异类”郭象——重建秩序 | 第38-39页 |
4.2.2 道士成玄英——隐喻的自我 | 第39-41页 |
5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汉语专著类 | 第43-44页 |
期刊论文类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