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对熵的中国铁路地理网拓扑结构的鲁棒性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复杂网络理论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1.2.2 复杂网络鲁棒性测度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1.2.3 复杂网络鲁棒性优化研究概况 | 第15页 |
| 1.2.4 复杂网络理论在铁路网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 第16-18页 |
| 2 复杂网络研究综述 | 第18-27页 |
| 2.1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 第18-19页 |
| 2.2 复杂网络发展历程 | 第19页 |
| 2.3 复杂网络参数 | 第19-21页 |
| 2.3.1 平均距离 | 第19-20页 |
| 2.3.2 度与度分布 | 第20-21页 |
| 2.3.3 聚类系数 | 第21页 |
| 2.4 复杂网络演化模型 | 第21-24页 |
| 2.4.1 规则网络 | 第22页 |
| 2.4.2 ER随机网络 | 第22-23页 |
| 2.4.3 WS小世界网络 | 第23页 |
| 2.4.4 BA无标度网络 | 第23-24页 |
| 2.5 复杂网络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中国铁路地理网的构建及性质 | 第27-34页 |
| 3.1 中国铁路网络概述 | 第27页 |
| 3.2 中国铁路地理网模型构建 | 第27-30页 |
| 3.3 中国铁路地理网的复杂网络性质 | 第30-33页 |
| 3.3.1 度分布 | 第30-32页 |
| 3.3.2 其他网络性质 | 第32-3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4 中国铁路网鲁棒性分析 | 第34-46页 |
| 4.1 中国铁路地理网测度模型 | 第34-39页 |
| 4.1.1 信息熵与网络异质性 | 第34-35页 |
| 4.1.2 最大信息熵 | 第35-37页 |
| 4.1.3 中国铁路地理网鲁棒性测度的确定 | 第37页 |
| 4.1.4 中国铁路地理网测度的可测性证明 | 第37-39页 |
| 4.2 中国铁路地理网抗毁性及容错性分析 | 第39-44页 |
| 4.2.1 蓄意攻击及随机攻击 | 第40-42页 |
| 4.2.2 抗毁性分析 | 第42页 |
| 4.2.3 容错性分析 | 第42-43页 |
| 4.2.4 总体分析 | 第43-44页 |
| 4.3 铁路网鲁棒性分析建议 | 第44-45页 |
| 4.3.1 建立不可抗力应对措施 | 第44-45页 |
| 4.3.2 提高重要节点车站能力 | 第45页 |
| 4.3.3 提升生产人员安全意识 | 第4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5 中国铁路地理网容错性优化模型 | 第46-61页 |
| 5.1 铁路网整体优化模型 | 第46-49页 |
| 5.1.1 模型建立 | 第46-48页 |
| 5.1.2 粒子群算法 | 第48-49页 |
| 5.2 铁路网整体优化策略 | 第49-50页 |
| 5.3 铁路网局部优化模型 | 第50-55页 |
| 5.3.1 模型建立 | 第50-52页 |
| 5.3.2 局部网络容错性优化 | 第52-55页 |
| 5.4 铁路网局部优化方案 | 第55-60页 |
| 5.4.1 优化方案确立 | 第55-58页 |
| 5.4.2 优化方案容错性分析 | 第58-6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61-62页 |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附录一 | 第67-69页 |
| 附录二 | 第69-74页 |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