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尾框成形辊锻数值模拟优化设计及工艺调试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辊锻成形技术 | 第10-15页 |
1.2.1 辊锻变形原理 | 第10-13页 |
1.2.2 辊锻压力、辊锻力矩及功率 | 第13-14页 |
1.2.3 辊锻的特点及分类 | 第14-15页 |
1.3 钩尾框生产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1.3.1 钩尾框材料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车钩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3.3 国内钩尾框生产工艺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1.5.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1.5.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 金属塑性成形过程的分析方法 | 第20-2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金属塑性成形的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2.1 金属塑性成形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2.2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及物理-化学基础 | 第21-22页 |
2.3 塑性力学 | 第22-24页 |
2.3.1 塑性力学的的基本方程 | 第22-23页 |
2.3.2 刚粘塑性材料本构关系 | 第23页 |
2.3.3 刚粘塑性有限元变分原理 | 第23-24页 |
2.4 金属塑性成形中的摩擦 | 第24页 |
2.5 Deform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钩尾框初始辊锻工艺方案 | 第26-37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钩尾框辊锻成形设备及工艺介绍 | 第26-29页 |
3.2.1 钩尾框成形设备介绍 | 第26-27页 |
3.2.2 钩尾框成形工艺特点分析 | 第27-29页 |
3.3 钩尾框辊锻初始工艺分析 | 第29页 |
3.4 钩尾框成形辊锻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9-31页 |
3.4.2 坯料属性设置 | 第29-30页 |
3.4.3 运动属性设置 | 第30-31页 |
3.4.4 其他属性设置 | 第31页 |
3.5 钩尾框成形辊锻模拟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3.5.1 辊锻件尺寸分析 | 第32-33页 |
3.5.2 温度场分析 | 第33-34页 |
3.5.3 载荷分析 | 第34-35页 |
3.5.4 辊锻件应变场分布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钩尾框精密辊锻中前壁成形研究 | 第37-47页 |
4.0 引言 | 第37页 |
4.1 咬入距离优化 | 第37-38页 |
4.2 辊锻前壁成形原理 | 第38-40页 |
4.3 钩尾框前壁辊锻成形分析 | 第40-41页 |
4.4 数值模拟分析与生产调试对照 | 第41-46页 |
4.4.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4.4.2 正交实验分析 | 第42-45页 |
4.4.3 生产试验对照 | 第45-46页 |
4.5 结论 | 第46-47页 |
5 钩尾框辊锻件长度控制技术研究 | 第47-56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5.2.1 响应面法 | 第47页 |
5.2.2 目标选择和变量设计 | 第47-48页 |
5.3 数值模拟 | 第48-49页 |
5.3.1 本构模型 | 第48-49页 |
5.3.2 摩擦模型 | 第49页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52页 |
5.4.1 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5.4.2 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5.5 钩尾框工艺参数的优化和模具再设计 | 第52-55页 |
5.5.1 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52-53页 |
5.5.2 数值模拟结果 | 第53页 |
5.5.3 模具再设计及验证 | 第53-54页 |
5.5.4 辊锻的功率耗散和分布 | 第54-55页 |
5.6 结论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