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东坡植被景观多样性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景观格局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1.2.3 贺兰山植被景观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2.2.1 数据来源及方法 | 第17-18页 |
2.2.2 景观指数选择 | 第18-20页 |
2.2.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贺兰山东坡的自然环境 | 第21-23页 |
3.1 地理条件 | 第21页 |
3.2 气候条件 | 第21页 |
3.3 土壤条件 | 第21页 |
3.4 水文条件 | 第21-22页 |
3.5 植被条件 | 第22-23页 |
第四章 植被景观要素基本特征 | 第23-35页 |
4.1 植被景观要素特征 | 第23-29页 |
4.2 植被景观要素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4.3 植被景观要素的面积和周长特征分析 | 第30-32页 |
4.4 景观要素多样性分析 | 第32-33页 |
4.5 景观要素优势度分析 | 第33页 |
4.6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植被景观要素斑块基本特征 | 第35-42页 |
5.1 植被景观要素斑块大小特征 | 第35-38页 |
5.2 植被景观斑块密度、破碎度和分离度分析 | 第38-39页 |
5.3 植被景观斑块形状指数分析 | 第39页 |
5.4 植被景观要素的分维研究 | 第39-41页 |
5.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六章 近十年森林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第42-45页 |
6.1 森林景观面积变化 | 第42页 |
6.2 斑块特征变化 | 第42-43页 |
6.3 森林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43-44页 |
6.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7.1 结论 | 第45-46页 |
7.2 讨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