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太尔德性理论的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文 | 第11-22页 |
|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第11页 |
| 1.选题的依据 | 第11页 |
| 2.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 2.国外麦金太尔德性论思想研究 | 第15-17页 |
| 三、本文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 1.本文的基本思路 | 第17-20页 |
| 2.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0页 |
| 四、主要的价值与局限 | 第20-22页 |
| 1.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页 |
| 2.本文的不足与努力 | 第20-22页 |
| 第1章:麦金太尔德性理论的形成境遇 | 第22-36页 |
| 一、当代道德危机的三维呈现 | 第22-27页 |
| 1.普遍道德权威的丧失 | 第22-24页 |
| 2.缺乏统一道德准则 | 第24-26页 |
| 3.道德取向工具化 | 第26-27页 |
| 二、当代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源 | 第27-33页 |
| 1.道德危机产生的社会思想根源 | 第27-31页 |
| 2.道德危机产生的历史根源 | 第31-33页 |
| 三、探求消解道德危机的出路 | 第33-36页 |
| 1.摆脱道德困境的方法 | 第33-34页 |
| 2.尼采还是亚里士多德 | 第34-36页 |
| 第2章: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的三维构成 | 第36-66页 |
| 一、德性与实践 | 第36-38页 |
| 1.实践的概念 | 第36-37页 |
| 2.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 | 第37-38页 |
| 二、德性与个人生活整体 | 第38-42页 |
| 1.个人生活的整体性 | 第39页 |
| 2.自我的同一性 | 第39-42页 |
| 三、德性与传统 | 第42-58页 |
| 1.西方的传统德性 | 第42-47页 |
| 2.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 第47-50页 |
| 3.亚氏德性理论在中世纪的运用 | 第50-52页 |
| 4.德性与传统维持 | 第52-58页 |
| 四、麦金太尔对德性的继续探索 | 第58-66页 |
| 1.德性与依赖性 | 第58-61页 |
| 2.德性与共同体 | 第61-63页 |
| 3.正义与合理性 | 第63-66页 |
| 第3章:麦金太尔德性理论的当代启示 | 第66-74页 |
| 一、麦金太尔德性理论的价值 | 第66-69页 |
| 1.历史叙述研究法的意义 | 第66-67页 |
| 2.德性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 第67-68页 |
| 3.实践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 第68-69页 |
| 二、麦金太尔德性伦理的局限 | 第69-74页 |
| 1.片面看待启蒙运动 | 第69-70页 |
| 2.忽略个人主义的历史作用 | 第70-71页 |
| 3.对制度正义的否定 | 第71-74页 |
| 结语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