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土地开发与利用论文

成都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1-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3-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第14页
        1.4.3 技术路线第14-16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6-18页
    2.1 地理位置及范围第16页
    2.2 地形特征第16-17页
    2.3 气候特征第17页
    2.4 水资源第17页
    2.5 土壤资源第17页
    2.6 产业发展第17-18页
3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18-23页
    3.1 数据来源第18页
    3.2 数据处理第18-23页
        3.2.1 影像数据预处理第18-19页
        3.2.2 影像数据解译第19-23页
4 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及空间动态过程第23-43页
    4.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第23-24页
    4.2 分区县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第24-28页
    4.3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第28-30页
    4.4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第30-34页
    4.5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转移图谱第34-41页
        4.5.1 转移矩阵第34-38页
        4.5.2 转移图谱第38-41页
    4.6 本章小结第41-43页
5 成都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第43-53页
    5.1 面积指标类型特征第44-45页
    5.2 景观密度指标特征第45-46页
    5.3 景观多样性特征第46-47页
    5.4 景观聚散性特征第47-51页
    5.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6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第53-72页
    6.1 地理探测器模型原理第53-55页
        6.1.1 因子探测第53-54页
        6.1.2 生态探测第54页
        6.1.3 风险探测器第54-55页
        6.1.4 因子交互作用探测第55页
    6.2 土地利用变化指标因子的选择第55-62页
        6.2.1 土地利用程度第55-56页
        6.2.2 自然因子第56-58页
        6.2.3 社会经济因子第58-62页
    6.3 土地利用程度地理探测器分析第62-70页
        6.3.1 因子探测第62-67页
        6.3.2 显著性差异探测第67-68页
        6.3.3 适宜类型或范围探测第68-69页
        6.3.4 地理因子间交互作用探测第69-70页
    6.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7 结论与讨论第72-76页
    7.1 结论第72-74页
    7.2 建议第74页
    7.3 讨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3页
致谢第83-85页
参与项目第85页
科研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演变及其趋势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下一篇:川东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问题研究--以达川区为例人文地理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