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 基础理论 | 第17-18页 |
1.3.1 可持续发展 | 第17页 |
1.3.2 低碳经济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2.1 自然地理状况 | 第21-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1.2 自然资源 | 第21-22页 |
2.1.3 地质地形 | 第22页 |
2.2 经济社会特征 | 第22-23页 |
2.2.1 产业发展 | 第22页 |
2.2.2 人口发展 | 第22页 |
2.2.3 交通发展 | 第22-23页 |
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 第23-29页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3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23页 |
3.1.2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 | 第23页 |
3.2 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分析 | 第23-29页 |
3.2.1 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 | 第23-26页 |
3.2.2 土地利用类型速度变化 | 第26-27页 |
3.2.3 土地利用类型程度差异变化 | 第27-29页 |
4 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演变分析 | 第29-40页 |
4.1 碳排放系数确定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估算方法 | 第29-33页 |
4.1.1 耕地碳排放估算方法 | 第29-30页 |
4.1.2 林地、园地等碳排放系数确定及估算方法 | 第30-31页 |
4.1.3 建设用地碳排放估算方法 | 第31-33页 |
4.1.4 其他农用地碳排放估算方法 | 第33页 |
4.2 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估算结果及演变过程分析 | 第33-40页 |
4.2.1 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变化分析 | 第33-36页 |
4.2.2 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强度变化分析 | 第36-40页 |
5 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 第40-48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5.1.1 原始IPAT模型 | 第40页 |
5.1.2 STIRPAT模型 | 第40-41页 |
5.2 指标选取和拓展STIRPAT模型 | 第41页 |
5.2.1 指标选取 | 第41页 |
5.2.2 拓展STIRPAT模型 | 第41页 |
5.3 影响因子过程分析 | 第41-44页 |
5.3.1 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5.3.2 主成分分析 | 第42-43页 |
5.3.3 最小二乘法回归 | 第43页 |
5.3.4 拓展STIRPAT模型结果 | 第43-44页 |
5.4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5.4.1 经济发展 | 第44-45页 |
5.4.2 人口规模 | 第45-46页 |
5.4.3 土地利用 | 第46页 |
5.4.4 城镇化率 | 第46页 |
5.4.5 能源效率 | 第46-47页 |
5.4.6 产业结构 | 第47-48页 |
6 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趋势研究 | 第48-61页 |
6.1 预测方法 | 第48页 |
6.1.1 方法选取 | 第48页 |
6.1.2 软件选取 | 第48页 |
6.2 模型过程 | 第48-52页 |
6.2.1 平稳性检验 | 第48-49页 |
6.2.2 平稳化处理 | 第49-52页 |
6.3 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 | 第52-57页 |
6.3.1 模型识别 | 第52-53页 |
6.3.2 建立ARIMA(2,2,1)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及检验 | 第53-55页 |
6.3.3 建立ARIMA(1,1,1)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及检验 | 第55-57页 |
6.4 预测结果 | 第57-61页 |
6.4.1 2020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 第57-58页 |
6.4.2 2020年重庆市净碳排放预测 | 第58-59页 |
6.4.3 2020年重庆市碳排放强度预测 | 第59-60页 |
6.4.4 2020年重庆市低碳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预测 | 第60-61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1-64页 |
7.1 结论 | 第61-62页 |
7.2 建议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