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澄清与界定 | 第11-16页 |
一、犯罪构成体系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一) 犯罪构成体系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犯罪构成体系的属性 | 第12页 |
二、犯罪构成体系“出罪机制”的解读 | 第12-16页 |
(一) “出罪”的含义 | 第12-14页 |
(二) 犯罪构成体系“出罪”的界定 | 第14页 |
(三) “出罪机制”的解读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犯罪构成体系“出罪机制”的建构依据 | 第16-29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16-22页 |
(一) 刑法谦抑理念的要求 | 第16-18页 |
(二) 控辩平衡的内在要求 | 第18-20页 |
(三) 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性 | 第20-22页 |
二、现实考量 | 第22-29页 |
(一) 对“刑事辩护难”的回应 | 第22-24页 |
(二) 为防范冤假错案增加一道防线 | 第24-26页 |
(三) 解决“出罪漏洞”,化解“法”与“情”的冲突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出罪机制”的考察与反思 | 第29-35页 |
一、我国与域外犯罪构成体系“出罪机制”的比较 | 第29-30页 |
二、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出罪机制”缺失的具体表现 | 第30-32页 |
(一) 犯罪构成体系的“不完整性” | 第30页 |
(二) 犯罪构成体系的“封闭性” | 第30-32页 |
三、动态性定罪逻辑的缺失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出罪机制”的构想 | 第35-39页 |
一、学界的争鸣 | 第35-36页 |
二、建构的设想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