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1.1 小麦条锈病发生与危害 | 第10-14页 |
1.1.1 小麦条锈病发生历史、分布与危害 | 第10-11页 |
1.1.2 小麦条锈病发病症状 | 第11-12页 |
1.1.3 我国小麦条锈病侵染循环 | 第12-14页 |
1.2 小麦条锈病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2.1 小麦条锈病研究历史 | 第14页 |
1.2.2 小麦抗条锈类型 | 第14-15页 |
1.2.3 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 | 第15-17页 |
1.3 小麦条锈病防治措施 | 第17-19页 |
1.3.1 推广种植抗病品种 | 第17-18页 |
1.3.2 药剂防治 | 第18页 |
1.3.3 栽培措施 | 第18-19页 |
1.4 小麦条锈病遗传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1 基因推导法 | 第19页 |
1.4.2 常规杂交法 | 第19-20页 |
1.4.3 非整倍体法 | 第20页 |
1.4.4 细胞分子遗传学 | 第20-21页 |
1.4.5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1页 |
1.5 小麦条锈病研究与分子标记 | 第21-26页 |
1.5.1 抗病基因群体分析类型 | 第21-22页 |
1.5.2 基于基因组 DNA 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22-24页 |
1.5.3 SSR 技术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5-26页 |
1.6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 第26-28页 |
1.6.1 我国普通小麦远缘杂交概况 | 第26-27页 |
1.6.2 小麦易位系的获得 | 第27页 |
1.6.3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 第27-28页 |
1.7 试验设计 | 第28-30页 |
1.7.1 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1.7.3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H9020-1-6-8-3 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 第30-36页 |
2.1 材料 | 第30-3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0-31页 |
2.1.2 条锈菌生理小种 | 第31页 |
2.2 方法 | 第31-33页 |
2.2.1 苗期抗病性鉴定 | 第31-32页 |
2.2.2 遗传分析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2.3.1 H9020-1-6-8-3 抗条锈性的来源分析 | 第33页 |
2.3.2 H9020-1-6-8-3 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33-34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 H9020-1-6-8-3 抗条锈基因的 SSR 标记和分子作图 | 第36-44页 |
3.1 材料 | 第36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3.1.2 条锈菌生理小种 | 第36页 |
3.1.3 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3.2 方法 | 第36-39页 |
3.2.1 基因组 DNA 提取、纯化及检测 | 第36-37页 |
3.2.2 抗感池构建和 SSR 标记筛选 | 第37页 |
3.2.3 PCR 扩增 | 第37-38页 |
3.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38-39页 |
3.2.5 连锁性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 | 第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3.1 SSR 标记筛选 | 第39-40页 |
3.3.2 SSR 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性分析 | 第40-41页 |
3.3.3 抗条锈病基因 YrH9020a 染色体定位 | 第41页 |
3.3.4 抗条锈病基因 YrH9020a 遗传连锁图谱绘制 | 第41页 |
3.3.5 抗条锈病基因 YrH9020a 来源分析 | 第41-42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总论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缩略词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