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2.虚开增值税发票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浅析 | 第16-18页 |
2.1.1 增值税 | 第16-17页 |
2.1.2 发票及发票管理 | 第17-18页 |
2.1.3 虚开增值税发票犯罪 | 第18页 |
2.2 虚开增值税发票的危害 | 第18页 |
2.3 我国现阶段的监管模式 | 第18-21页 |
2.3.1 “金税”工程简介 | 第18-20页 |
2.3.2 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3.政府审计信息化 | 第21-25页 |
3.1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3.1.1 政府审计 | 第21页 |
3.1.2 审计信息化 | 第21-22页 |
3.1.3 政府审计信息化 | 第22页 |
3.2 政府审计信息化的意义 | 第22-24页 |
3.2.1 信息化能够促使政府审计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 | 第22-23页 |
3.2.2 审计信息化推动审计全覆盖的开展 | 第23-24页 |
3.3 政府审计信息化现状 | 第24-25页 |
3.3.1 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取得的成果 | 第24-25页 |
3.3.2 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遇到的问题 | 第25页 |
4.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审计 | 第25-35页 |
4.1 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审计实践意义 | 第25-26页 |
4.1.1 促进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件的查处 | 第25页 |
4.1.2 体现了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本质 | 第25-26页 |
4.2 现阶段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审计现状 | 第26-30页 |
4.2.1 近期审计实践与开展状况 | 第26-27页 |
4.2.2 审计实践中出现的“虚开”手法与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4.3 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审计方法 | 第30-35页 |
4.3.1 审计方法介绍——以虚开“白糖票”案件为例 | 第30-34页 |
4.3.2 案例方法总结 | 第34-35页 |
4.3.3 方法存在的弊端 | 第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页 |
5.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审计方法探究 | 第35-46页 |
5.1 实践中的计算机审计方式 | 第35-37页 |
5.1.1 电子数据审计 | 第35-36页 |
5.1.2 联网审计 | 第36页 |
5.1.3 大数据审计 | 第36-37页 |
5.2 审计实践中常见的数据分析技术 | 第37-38页 |
5.2.1 关联分析 | 第37页 |
5.2.2 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5.2.3 数据概化 | 第38页 |
5.2.4 回归分析 | 第38页 |
5.2.5 可视化 | 第38页 |
5.3 我国政府审计常见数据处理软件 | 第38-39页 |
5.4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审计 | 第39-46页 |
5.4.1 运用计算机技术改进虚开增值税发票审计方法的意义 | 第39页 |
5.4.2 审计方法改进——以虚开“黄金票”案件为例 | 第39-45页 |
5.4.3 局限性及改进方向 | 第45-46页 |
6.总结与展望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