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推进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导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思路方法第11-13页
        1.2.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3-14页
        1.3.1 创新之处第13页
        1.3.2 不足之处第13-14页
2.文献综述第14-18页
    2.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第14-15页
        2.1.1 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第14页
        2.1.2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内容研究第14页
        2.1.3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方法研究第14-15页
        2.1.4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职能研究第15页
    2.2 内部审计参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第15-16页
        2.2.1 内部审计参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第15-16页
        2.2.2 内部审计参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式第16页
    2.3 大数据环境下对内部审计的影响综述第16-18页
3.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8-25页
    3.1 风险管理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第18-19页
    3.2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中的流程第19-20页
        3.2.1 风险识别第19页
        3.2.2 风险评估第19页
        3.2.3 风险防范第19-20页
    3.3 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典型的大数据技术的原理第20-25页
        3.3.1 知识图谱技术第20-23页
        3.3.2 机器学习技术第23-25页
4.内部审计对传统信贷业务风险识别第25-29页
    4.1 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手段第25-27页
        4.1.1 贷前调查第25-26页
        4.1.2 贷中审查第26-27页
        4.1.3 贷后管理第27页
    4.2 基于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信贷流程风险识别第27-29页
        4.2.1 信用风险第28页
        4.2.2 操作风险第28-29页
5.内部审计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评估第29-34页
    5.1 贷前审查信用风险防范不足第29-31页
        5.1.1 信用评级手段落后第29页
        5.1.2 信用分析方法过于主观第29-30页
        5.1.3 信贷信息来源过度集中第30-31页
    5.2 贷中监查操作风险难以降低第31-32页
        5.2.1 审查环节周期过长第31-32页
        5.2.2 授信标准不统一第32页
        5.2.3 信贷人员违规操作第32页
    5.3 贷后调查难以及时跟进第32-34页
        5.3.1 客户的状况难以实时追踪第33页
        5.3.2 贷后监控平台功能有限第33页
        5.3.3 线下追踪客户效果差、成本高第33-34页
6.大数据技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改进策略第34-38页
    6.1 贷前审查创新信用评级模式第34-35页
        6.1.1 关注贷款对象软信息第34-35页
        6.1.2 扩大信用覆盖范围第35页
        6.1.3 增加信用评估的数据源第35页
    6.2 贷中监查优化信贷流程第35-36页
        6.2.1 自动化审贷流程,降低操作风险第35页
        6.2.2 精准制定授信标准第35-36页
    6.3 贷后调查实时监控预警风险第36-38页
        6.3.1 灵活运用系统技术,自动分析监测信息第36页
        6.3.2 及时识别可疑客户第36页
        6.3.3 降低逾期催收风险第36-38页
7.内部审计推动大数据技术改善A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效果验证第38-46页
    7.1 “百融金服”在A银行风险管理中运用第38-42页
        7.1.1 贷前信用审查第39-41页
        7.1.2 贷中实时监测第41页
        7.1.3 贷后智能催收第41-42页
    7.2 优化信用评估的大数据系统平台在A银行的运用第42-46页
        7.2.1 “品值分”助力个人信用评估第42-43页
        7.2.2 “深度数据”完善企业信用评估第43-46页
8.结论与展望第46-48页
    8.1 研究结论第46-47页
    8.2 未来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后记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下一篇: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的审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