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写词表 | 第8-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第一章 革兰氏阴性菌血红素载体蛋白Hemophore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 革兰氏阴性菌血红素转运机制 | 第14-15页 |
1.1 铁离子的重要性 | 第14页 |
1.2 直接的血红素转运系统 | 第14页 |
1.3 Hemophore介导的血红素转运系统 | 第14-15页 |
2 血红素载体Hemohoe | 第15-21页 |
2.1 HasA型Hemophore | 第16-18页 |
2.1.1 HasA型Hemophore的结构特点 | 第16-17页 |
2.1.2 HasA型Hemophore摄取血红素机制 | 第17-18页 |
2.1.3 HasA型Hemophore转运血红素至外膜受体的机制 | 第18页 |
2.2 HxuA型Hemophore | 第18-19页 |
2.2.1 HxuA型Hemophore摄取血红素机制 | 第19页 |
2.3 HmuY型Hemophore | 第19-21页 |
2.3.1 HmuY型Hemophore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 第20页 |
2.3.2 HmuY型Hemophore摄取血红素机制 | 第20-21页 |
2.3.3 HmuY型Hemophore转运血红素至外膜受体机制 | 第21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试验内容 | 第23-60页 |
第三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hmuY_(R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3-36页 |
1 材料 | 第23-25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23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3-25页 |
1.2.1 分子试验 | 第23页 |
1.2.2 细菌培养 | 第23-24页 |
1.2.3 核酸与蛋白电泳 | 第24页 |
1.2.4 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24页 |
1.2.5 蛋白印迹 | 第24-25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5-31页 |
2.1 鸭疫里默氏杆菌hmuY_(RA)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5页 |
2.2 引物设计 | 第25页 |
2.3 hmuY_(RA)基因的扩增 | 第25-26页 |
2.4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27页 |
2.5 HmuY_(RA)蛋白的表达 | 第27-28页 |
2.5.1 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27-28页 |
2.5.2 HmuY_(RA)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8页 |
2.6 HmuY_(RA)蛋白的纯化 | 第28-29页 |
2.6.1 HmuY_(RA)蛋白大量诱导表达 | 第28页 |
2.6.2 HmuY_(RA)蛋白的纯化 | 第28-29页 |
2.7 HmuY_(RA)蛋白的浓度测定 | 第29页 |
2.7.1 蛋白的换液浓缩 | 第29页 |
2.7.2 BCA蛋白定量法测量蛋白的浓度 | 第29页 |
2.8 HmuY_(RA)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9-31页 |
2.8.1 动物免疫 | 第29-30页 |
2.8.2 HmuYRA蛋白的抗体的检测 | 第30-31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1-34页 |
3.1 鸭疫里默氏杆菌hmuY_(RA)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31-32页 |
3.2 鸭疫里默氏杆菌hmuY_(RA)基因的扩增 | 第32页 |
3.3 重组表达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32-33页 |
3.4 HmuY_(RA)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3页 |
3.5 HmuY_(RA)蛋白的纯化 | 第33-34页 |
3.6 HmuY_(RA)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的检测 | 第34页 |
4 讨论 | 第34页 |
5 结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hmuY_(RA)缺失株及回补株的构建 | 第36-44页 |
1 材料 | 第36-37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36页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36-37页 |
1.3 引物 | 第3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2.1 hmuY_(R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37-39页 |
2.1.1 引物的设计 | 第37-38页 |
2.1.2 DNA片段的扩增 | 第38页 |
2.1.3 融合片段hmuY_(RA) ucd的制备 | 第38页 |
2.1.4 自杀质粒的构建 | 第38页 |
2.1.5 接合转移 | 第38-39页 |
2.1.6 hmuY_(RA)基因缺失株的鉴定 | 第39页 |
2.2 hmuY_(RA)基因回补株的构建 | 第39-40页 |
2.2.1 引物的设计 | 第39页 |
2.2.2 回补质粒的构建 | 第39页 |
2.2.3 接合转移 | 第39页 |
2.2.4 回补株的鉴定 | 第39-40页 |
3 试验结果 | 第40-43页 |
3.1 hmuY_(RA)基因左右同源臂及氯霉素抗性片段的扩增 | 第40页 |
3.2 融合片段hmuY_(RA)ucd的制备 | 第40-41页 |
3.3 自杀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41页 |
3.4 hmuY_(RA)基因缺失株的鉴定 | 第41-42页 |
3.5 回补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42页 |
3.6 hmuY_(RA)基因回补株的鉴定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HmuY_(RA)蛋白的表达调控及功能的初步研究 | 第44-60页 |
1 材料 | 第44-45页 |
1.1 菌株 | 第44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5-50页 |
2.1 血红素结合试验 | 第45页 |
2.2 HmuY_(RA)蛋白的定位 | 第45-46页 |
2.2.1 鸭疫里默氏杆菌膜蛋白的提取 | 第45-46页 |
2.2.2 鸭疫里默氏杆菌分泌蛋白的提取 | 第46页 |
2.2.3 HmuY_(RA)蛋白的定位 | 第46页 |
2.3 鸭疫里默氏杆菌hmuY_(RA)基因的转录水平研究 | 第46-48页 |
2.3.1 不同条件下细菌cDNA模板的制备 | 第46-47页 |
2.3.2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 第47页 |
2.3.3 荧光定量PCR最佳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47-48页 |
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8页 |
2.3.5 不同条件下hmuY_(RA)基因的转录水平的检测 | 第48页 |
2.4 鸭疫里默氏杆菌HmuY_(RA)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第48-49页 |
2.5 HmuY_(RA)分泌蛋白的稳定性试验 | 第49页 |
2.6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红素利用情况研究 | 第49页 |
2.7 大肠杆菌模型试验 | 第49-50页 |
2.8 吸光度试验 | 第50页 |
2.9 斑点印迹试验(Dot blot analysis) | 第50页 |
3 试验结果 | 第50-57页 |
3.1 血红素结合试验 | 第50-52页 |
3.2 HmuY_(RA)蛋白的定位 | 第52页 |
3.3 不同条件下hmuY_(RA)基因的转录水平检测 | 第52-53页 |
3.4 鸭疫里默氏杆菌HmuY_(RA)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 | 第53-54页 |
3.5 HmuY_(RA)分泌蛋白的稳定性试验 | 第54页 |
3.6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红素利用试验 | 第54-55页 |
3.7 大肠杆菌模型试验 | 第55-56页 |
3.8 吸光度试验 | 第56页 |
3.9 斑点印迹试验(Dot blot analysis)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