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小麦淀粉的结构和组成 | 第11-12页 |
1.2 小麦淀粉颗粒的结构 | 第12页 |
1.3 小麦淀粉对品质的影响 | 第12-13页 |
1.4 小麦籽粒淀粉的生物合成 | 第13-14页 |
1.5 小麦直链淀粉的生物合成 | 第14-15页 |
1.6 小麦支链淀粉的生物合成 | 第15页 |
1.7 淀粉合成酶SSⅡa | 第15-17页 |
1.8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24页 |
2.2 试验试剂及配方 | 第24-26页 |
2.2.1 贮液试剂的配制 | 第24-25页 |
2.2.2 凝胶配方 | 第25-26页 |
2.3 蛋白鉴定方法 | 第26-28页 |
2.3.1 淀粉颗粒结合型蛋白质提取 | 第26页 |
2.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26-28页 |
2.3.3 小麦淀粉颗粒结合蛋白条带鉴定 | 第28页 |
2.4 小麦完熟种子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第28-30页 |
2.4.1 总淀粉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2.4.2 直链淀粉测定 | 第29-30页 |
2.5 SSⅡa基因DNA和cDNA克隆 | 第30-36页 |
2.5.1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5.2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 | 第30-31页 |
2.5.3 小麦发育期种子总RNA提取 | 第31-32页 |
2.5.4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32-33页 |
2.5.5 引物设计 | 第33-34页 |
2.5.6 PCR扩增 | 第34-35页 |
2.5.7 PCR产物回收、纯化 | 第35页 |
2.5.8 PCR回收产物连接T-载体 | 第35-36页 |
2.5.9 转化至大肠杆菌 | 第36页 |
2.5.10 阳性克隆菌筛选 | 第36页 |
2.5.11 测序分析 | 第36页 |
2.6 SSⅡa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36-37页 |
2.6.1 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2.6.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3.1 淀粉颗粒结合蛋白SSⅡa的遗传多样性 | 第37-39页 |
3.2 蒲扇把麦的SSⅡa-D基因等位变异分析 | 第39-42页 |
3.2.1 蒲扇把麦SSⅡa-D基因DNA的变异分析 | 第39-40页 |
3.2.2 cDNA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3.2.3 氨基酸变异 | 第41-42页 |
3.3 小青芒和P119的SSⅡa-D基因等位变异分析 | 第42-43页 |
3.3.1 起始密码子上游序列分析 | 第42页 |
3.3.2 cDNA序列分析及氨基酸变异 | 第42-43页 |
3.4 荧光定量PCR | 第43-45页 |
3.4.1 RNA提取及检测 | 第43-44页 |
3.4.2 cDNA 的检测 | 第44页 |
3.4.3 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 第44-45页 |
3.5 小麦完熟种子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第45页 |
3.5.1 总淀粉含量测定与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第45页 |
4 讨论与分析 | 第45-50页 |
4.1 小麦遗传变异材料的选择 | 第45-46页 |
4.2 SSⅡa蛋白与SSⅡa基因变异类型 | 第46-48页 |
4.3 SSⅡa-D缺失对直链淀粉、总淀粉含量无影响的解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件 | 第5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