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8-10页 |
1.2.1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干扰预测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 第8-9页 |
1.2.2 数字样机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 第9-10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4 本文工作及结构 | 第10-13页 |
第二章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数字化样机建模 | 第13-23页 |
2.1 数字样机技术研究 | 第13-14页 |
2.1.1 虚拟样机 | 第13页 |
2.1.2 数字样机技术 | 第13-14页 |
2.2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 | 第14-17页 |
2.2.1 电台的通信模型 | 第14-16页 |
2.2.2 通信系统电磁干扰分析 | 第16-17页 |
2.3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数字样机建模 | 第17-22页 |
2.3.1 数字通信各环节分析 | 第17-21页 |
2.3.2 通信系统的数字样机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数字化样机模块分析 | 第23-33页 |
3.1 分类干扰源分析建模 | 第23-27页 |
3.1.1 窄带干扰源分析及信号建模 | 第23-25页 |
3.1.2 宽带干扰源分析及信号建模 | 第25-27页 |
3.2 信道模块分析 | 第27-31页 |
3.2.1 信号传输信道模型 | 第27-28页 |
3.2.2 干扰信号耦合通道模型 | 第28-29页 |
3.2.3 电磁网络耦合级联模型 | 第29-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数字化样机干扰预测方法 | 第33-57页 |
4.1 通信系统电磁干扰预测的指标分析 | 第33页 |
4.2 通信系统电磁干扰预测基本模型 | 第33-37页 |
4.2.1 基于信纳德模型的干扰预测分析 | 第33-35页 |
4.2.2 基于误码率的干扰预测分析 | 第35-37页 |
4.3 基于数字特征的电磁干扰预测分析 | 第37-49页 |
4.3.1 不同调制方式对误码率的影响 | 第37-46页 |
4.3.2 不同信道编码对误码率的影响 | 第46-49页 |
4.4 不同干扰源下数字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分析 | 第49-53页 |
4.4.1 窄带干扰源下不同调制方式的性能分析 | 第50-51页 |
4.4.2 宽带干扰源下不同调制方式的性能分析 | 第51-52页 |
4.4.3 宽带干扰源与窄带干扰源的影响结果对比说明 | 第52-53页 |
4.5 基于能量端口与数字端口的综合干扰分析 | 第53-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数字化样机 | 第57-75页 |
5.1 通信系统电磁干扰预测数字化样机开发关键技术 | 第58-60页 |
5.1.1 Oracle ADO 对象数据库实现技术 | 第58页 |
5.1.2 动态链接库 | 第58-60页 |
5.1.3 STL 标准模板类 | 第60页 |
5.2 通信系统电磁干扰预测数字化样机总体设计 | 第60-63页 |
5.2.1 总体规划及开发设计 | 第60-61页 |
5.2.2 数据库总体结构 | 第61-63页 |
5.3 通信系统电磁干扰预测数字化样机模块设计 | 第63-74页 |
5.3.1 电磁环境参数设置 | 第63-64页 |
5.3.2 电磁仿真计算 | 第64-66页 |
5.3.3 电磁耦合干扰预测 | 第66-71页 |
5.3.4 数据库管理 | 第71-72页 |
5.3.5 仿真算例 | 第72-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6.2 工作展望与设想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