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24页 |
1 疟疾治疗现状 | 第19-20页 |
1.1 青蒿素与青蒿素联合疗法 | 第19页 |
1.2 以植物为基础的青蒿素联合疗法 | 第19-20页 |
2 药物代谢酶与核受体 | 第20-22页 |
2.1 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 | 第20-21页 |
2.2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与青蒿素类药物 | 第21页 |
2.3 核受体与青蒿素类药物 | 第21-22页 |
2.4 核受体与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 | 第22页 |
3 酶诱导作用的评价 | 第22-23页 |
3.1 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3.2 报告基因方法 | 第23页 |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CYP2B6报告基因质粒的构建与报告基因模型的建立 | 第24-3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1.1 试药 | 第25页 |
1.2 材料 | 第25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1.4 试剂配制 | 第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33页 |
2.1 质粒构建 | 第26-30页 |
2.1.1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6-27页 |
2.1.2 载体酶切 | 第27页 |
2.1.3 目的片段的获取 | 第27-28页 |
2.1.4 将PCR的产物与载体交换 | 第28-29页 |
2.1.5 转化 | 第29页 |
2.1.6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9-30页 |
2.1.7 菌液活化与质粒提取 | 第30页 |
2.1.8 质粒的双酶切 | 第30页 |
2.2 报告基因模型的构建 | 第30-33页 |
2.2.1 HepG2细胞处理 | 第30-31页 |
2.2.2 质粒的获取 | 第31页 |
2.2.3 瞬时转染 | 第31页 |
2.2.4 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2.2.5 基于hPXR/hCAR3的CYP3A4/2B6报告基因模型的验证 | 第32页 |
2.2.6 基于hPXR-CYP3A4报告基因模型的优化 | 第32-33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3.1 质粒构建结果 | 第33-35页 |
3.1.1 载体酶切结果 | 第33页 |
3.1.2 目的片段PCR结果 | 第33-34页 |
3.1.3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4页 |
3.1.4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 | 第34-35页 |
3.2 报告基因模型的构建结果 | 第35-38页 |
3.2.1 质粒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5-36页 |
3.2.2 基于hPXR/hCAR的CYP3A4/2B6报告基因模型的验证结果 | 第36-37页 |
3.2.3 基于hPXR-CYP3A4报告基因模型的优化 | 第37-3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黄花蒿提取物对hPXR/hCAR介导的CYP3A4/2B6转录调节作用 | 第39-5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1.1 试药 | 第39页 |
1.2 材料 | 第39-40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40页 |
1.4 试剂配制 | 第4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2.1 HepG2细胞处理 | 第40页 |
2.2 质粒的获取 | 第40页 |
2.3 瞬时转染 | 第40页 |
2.4 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 | 第40页 |
2.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对黄花蒿粗提物与单体化合物进行筛选 | 第40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3.1 黄花蒿提取物对hPXRwt介导的CYP3A4的调控作用 | 第41-45页 |
3.1.1 青蒿素对hPXRwt介导的CYP3A4的调控作用 | 第41-42页 |
3.1.2 黄花蒿分段粗提物对hPXRwt介导的CYP3A4的调控作用 | 第42-43页 |
3.1.3 黄花蒿EtoAc/PE提取物对hPXRwt介导的CYP3A4的调控作用 | 第43-44页 |
3.1.4 黄花蒿单体化合物对hPXRwt介导的CYP3A4的调控作用 | 第44-45页 |
3.2 Arteannuin A/B对hPXRwt及其突变体介导的CYP3A4/2B6的调控作用 | 第45-47页 |
3.3 Arteannuin A/B对hCAR3介导的CYP3A4/2B6的调控作用 | 第47-4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Arteannuin A与Arteannuin B对CYP3A4/2B6诱导的验证 | 第50-6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1.1 试药 | 第50页 |
1.2 材料 | 第50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50页 |
1.4 试剂配制 | 第50-5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2.1 HepG2细胞处理 | 第51页 |
2.2 质粒的获取 | 第51页 |
2.3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51-53页 |
2.4 Western blot检测 | 第53-54页 |
2.5 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 | 第54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3.1 荧光定量PCR对Arteannuin A和Arteannuin B的测定结果 | 第54-60页 |
3.1.1 转染PXRwt的测定结果 | 第54-55页 |
3.1.2 转染PXR158的测定结果 | 第55-56页 |
3.1.3 转染PXR163的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3.1.4 转染PXR370的测定结果 | 第57页 |
3.1.5 转染PXR379的测定结果 | 第57-58页 |
3.1.6 转染PXR403的测定结果 | 第58-59页 |
3.1.7 转染CAR3的测定结果 | 第59-60页 |
3.2 Western blot对Arteannuin A/B的测定结果 | 第60-64页 |
3.3 分子对接结果 | 第64-6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5-8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