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8页 |
中英文略词表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前言 | 第18-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第一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四逆汤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干预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23-45页 |
1.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1.2 实验药品 | 第23-24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1 造模及给药方法 | 第24-25页 |
2.2 标本留取 | 第25页 |
2.3 样本前处理 | 第25页 |
2.4 核磁共振测定条件 | 第25-26页 |
2.5 数据处理和多元统计分析 | 第26页 |
2.6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 第26-27页 |
2.7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和代谢网络的构建 | 第27页 |
2.8 可视化网络构建 | 第27页 |
3.结果 | 第27-37页 |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第27-28页 |
3.2 当归四逆汤对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 代谢物的归属 | 第29-30页 |
3.4 代谢轮廓的分析以及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第30-33页 |
3.5 当归四逆汤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尿液代谢轮廓的影响 | 第33页 |
3.6 代谢通路分析 | 第33-35页 |
3.7 可视化网络构建结果 | 第35-37页 |
4.讨论 | 第37-40页 |
4.1 氨基酸代谢和肠道微生物代谢 | 第37-39页 |
4.2 糖酵解/糖异生和TCA循环 | 第39页 |
4.3 脂质代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当归四逆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靶点的研究 | 第45-70页 |
1.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46-48页 |
2.1 活性成分的筛选 | 第46页 |
2.2 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靶点的查找 | 第46-47页 |
2.3 当归四逆汤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网络图的构建 | 第47页 |
2.4 通路的富集分析 | 第47页 |
2.5 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结果整合分析 | 第47-48页 |
2.6 相关靶点的验证 | 第48页 |
3.结果 | 第48-64页 |
3.1 药材-化学成分统计结果 | 第48-53页 |
3.2 疾病-靶点统计 | 第53-58页 |
3.3 当归四逆汤-化学物质靶点的网络分析 | 第58-59页 |
3.4 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第59页 |
3.5 当归四逆汤-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的构建 | 第59-60页 |
3.6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3.7 通路富集分析可视化 | 第61-62页 |
3.8 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结果整合分析 | 第62-63页 |
3.9 相关靶点验证 | 第63-64页 |
4.讨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全文结论 | 第70-71页 |
综述 | 第71-89页 |
1.当归四逆汤化学成分分类 | 第71-77页 |
1.1 当归化学成分分类 | 第71-73页 |
1.2 桂枝化学成分分类 | 第73-74页 |
1.3 白芍化学成分分类 | 第74-75页 |
1.4 大枣化学成分分类 | 第75-76页 |
1.5 通草化学成分分类 | 第76页 |
1.6 细辛化学成分分类 | 第76-77页 |
1.7 甘草化学成分分类 | 第77页 |
2.药理作用 | 第77-78页 |
2.1 防治骨性关节炎作用 | 第77-78页 |
2.2 治疗原发性痛经 | 第78页 |
2.3 镇痛作用 | 第78页 |
2.4 治疗硬皮病 | 第78页 |
3.临床应用 | 第78-80页 |
3.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第78-79页 |
3.2 头痛 | 第79页 |
3.3 荨麻疹 | 第79页 |
3.4 银屑病 | 第79-80页 |
3.5 雷诺氏病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