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近年来小麦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 第12-13页 |
1.2 白眉野草螟概述 | 第13-14页 |
1.3 温度对昆虫生命活动的影响 | 第14-16页 |
1.3.1 高温对昆虫生命活动的影响 | 第15页 |
1.3.2 有效积温的运用 | 第15-16页 |
1.4 昆虫的滞育诱导和滞育解除概况 | 第16-18页 |
1.4.1 昆虫滞育的诱导 | 第17-18页 |
1.4.2 昆虫滞育的解除 | 第18页 |
1.5 昆虫的过冷却点及耐寒性对策 | 第18-19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白眉野草螟的生物学习性研究 | 第21-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1 试验虫源 | 第21页 |
2.1.2 试验设备 | 第21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2.2.1 田间发生规律 | 第22-25页 |
2.2.2 白眉野草螟各虫态形态学特征 | 第25-27页 |
2.2.3 生活习性 | 第27-29页 |
2.2.4 寄主选择性 | 第29-30页 |
2.3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温度及食物对白眉野草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2-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1 试虫的采集 | 第32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32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3.1.4 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3.1.5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3.2.1 温度对白眉野草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白眉野草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第34-35页 |
3.2.3 食物对白眉野草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讨论 | 第36-38页 |
3.3.1 温度对白眉野草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食物对白眉野草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白眉野草螟夏滞育幼虫抗高温能力及夏滞育诱导与打破研究 | 第38-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4.1.1 试验虫源 | 第38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38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4.2.1 滞育幼虫的高温抗逆性研究 | 第39-42页 |
4.2.2 白眉野草螟夏滞育的诱导与打破 | 第42-44页 |
4.3 讨论 | 第44-46页 |
4.3.1 白眉野草螟夏滞育幼虫的抗高温能力 | 第44页 |
4.3.2 白眉野草螟夏滞育的诱导与打破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白眉野草螟过冷却点及结冰点的测量 | 第46-5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5.1.1 供试虫源 | 第46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46页 |
5.1.3 过冷却点及结冰点的测量方法 | 第46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5.2.1 白眉野草螟幼虫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的测定 | 第47页 |
5.2.2 白眉野草螟幼虫不同发育阶段结冰点的测定 | 第47-48页 |
5.2.3 白眉野草螟幼虫过冷却点的频次分布 | 第48-50页 |
5.3 讨论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白眉野草螟的防治研究 | 第51-5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6.1.1 供试药剂 | 第51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6.1.3 计算公式 | 第51-5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6.2.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第52-53页 |
6.2.2 田间药效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6.3 讨论 | 第54-5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