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 国外文献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文献评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特色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宝万之争的“虚”与"实" | 第15-22页 |
一、宝万之争实为虚实之争 | 第15页 |
二、参与方背景介绍 | 第15-18页 |
(一) 万科背景介绍 | 第15-16页 |
(二) 宝能集团背景介绍 | 第16-17页 |
(三) 前海人寿背景介绍 | 第17页 |
(四) 钜盛华背景介绍 | 第17-18页 |
三、宝万之争历程 | 第18-22页 |
(一) 宝能系5次举牌万科 | 第18-19页 |
(二) 万科停牌谋策反击 | 第19-21页 |
(三) 深圳地铁集团入主万科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险资集中举牌入市背景及动因分析 | 第22-31页 |
一、险资集中举牌入市背景分析 | 第22-25页 |
(一) 险资运用监管环境由严格到宽松 | 第22-24页 |
(二) 我国处于低利率的经济环境 | 第24-25页 |
(三) 我国股市处于非理性下跌时期 | 第25页 |
二、险资集中举牌入市动因分析 | 第25-31页 |
(一) 保险监管部门鼓励险资入市购买蓝筹股 | 第26-28页 |
(二) 费率改革后的万能险为险资入市提供强大新动力 | 第28-29页 |
(三) 保险公司的激进经营模式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险资运用监管缺陷分析 | 第31-40页 |
一、险资运用监管缺陷分析 | 第31-36页 |
(一) 畸形万能险误导险资脱实入虚 | 第31-34页 |
(二) 前海人寿丧失险资运用自主权 | 第34-35页 |
(三) 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合理引导险资举牌行为 | 第35-36页 |
三、险资运用监管缺陷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一) 险资运用监管力度不强 | 第36-37页 |
(二) 险资运用监管存在滞后问题 | 第37-38页 |
(三) 保险监管部门缺少引导险资服务服务实体经济意识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险资运用监管的建议 | 第40-45页 |
一、全面加强险资运用监管力度 | 第40-41页 |
(一) 严查现存险资运用违规违法行为 | 第40页 |
(二) 大力加强保险监管力度 | 第40页 |
(三) 强化保险监管手段 | 第40-41页 |
二、完善险资运用监管相关政策 | 第41-42页 |
(一) 树立险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监管意识 | 第41页 |
(二) 建立险资运用差异化监管机制 | 第41-42页 |
(三) 完善资产负债匹配监管机制 | 第42页 |
(四) 加强保险公司股权监管,确保险资运用自主权 | 第42页 |
三、提高保险监管部门整体监管水平 | 第42-44页 |
(一) 提升保险监管内部协调效率 | 第43页 |
(二) 加强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协调监管 | 第43页 |
(三) 加强保险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 第43-44页 |
四、积极引导险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 第44-45页 |
(一) 准确把握险资服务实体经济投资方向 | 第44页 |
(二) 积极与外部单位合作 | 第44页 |
(三) 注重险资服务实体经济风险防控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