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少年宫功能研究--以C市少年宫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诉求 | 第10页 |
(二)校外教育面临的中国挑战 | 第10页 |
(三)少年宫功能的独特价值 | 第10页 |
(四)笔者的兴趣和经历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1-15页 |
(一)文献概况分析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四)评析与展望 | 第14-15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5页 |
(三) 研究问题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第16页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少年宫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二、理论来源 | 第18-21页 |
(一)组织的“协同框架”模型 | 第18页 |
(二)帕森斯的“AGIL”模型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少年宫组织运行现状调查 | 第21-38页 |
一、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 第21-22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1页 |
(二)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三)调查方法 | 第21-22页 |
二、实证调查指标设计 | 第22-23页 |
(一)指标确立的依据 | 第22页 |
(二)指标的构建 | 第22-23页 |
(三)少年宫功能问题分析模型构建 | 第23页 |
三、少年宫组织运行现状 | 第23-38页 |
(一)资源 | 第23-25页 |
(二)目标 | 第25-28页 |
(三)活动 | 第28-33页 |
(四)管理 | 第33-34页 |
(五)文化 | 第34-35页 |
(六)教师队伍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基于AGIL模型的少年宫组织功能分析 | 第38-45页 |
一、适应功能的问题 | 第38-41页 |
(一)资金短缺阻碍少年宫快速发展 | 第38-39页 |
(二)师资队伍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求 | 第39-41页 |
二、目标达成功能的问题 | 第41-42页 |
(一)少年宫教育目标定位模糊 | 第41-42页 |
(二)青少年“主动实践”缺失 | 第42页 |
三、整合功能的问题 | 第42-43页 |
(一)活动场所有待优化 | 第42页 |
(二)社会支持不足 | 第42-43页 |
(三)缺少与学校的合作 | 第43页 |
四、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问题 | 第43-45页 |
(一)科层制管理制约少年宫发展 | 第43-44页 |
(二)文化因素缺失不利于青少年教育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少年宫组织发展对策 | 第45-54页 |
一、适应功能的提升 | 第45-48页 |
(一)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45-46页 |
(二)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 第46-48页 |
二、目标达成功能的维护 | 第48-50页 |
(一)明确少年宫功能定位 | 第48页 |
(二)优化少年宫组织活动 | 第48-50页 |
三、整合功能的改善 | 第50-52页 |
(一)优化活动场所,打造品牌课程 | 第50-51页 |
(二)整合校外资源,拓展活动平台 | 第51页 |
(三)创新管理模式,激活组织活力 | 第51-52页 |
四、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优化 | 第52-54页 |
(一)增强文化自信 | 第52页 |
(二)创新组织机构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