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设区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潜力评价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22-23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22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22-23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房地产开发投资 | 第23页 |
2.1.2 房地产开发投资潜力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24页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4-25页 |
2.2.3 产业竞争力理论 | 第25-26页 |
2.2.4 新型城镇化理论 | 第26-27页 |
2.2.5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27-28页 |
3 山东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现状分析 | 第28-40页 |
3.1 房地产开发的背景 | 第28-30页 |
3.1.1 经济环境 | 第28-29页 |
3.1.2 政策环境 | 第29-30页 |
3.2 房地产开发的现状 | 第30-37页 |
3.2.1 土地市场 | 第30-31页 |
3.2.2 房地产市场 | 第31-35页 |
3.2.3 房地产开发企业 | 第35-37页 |
3.3 房地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3.3.1 企业非理性投资导致开发过热 | 第37页 |
3.3.2 开发用地供应偏紧,土地供需矛盾加剧 | 第37-38页 |
3.3.3 市场开发结构失衡,空置率偏高 | 第38页 |
3.3.4 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问题严重 | 第38-40页 |
4 房地产开发投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52页 |
4.1 房地产开发投资潜力的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4.1.1 直接因素 | 第40-42页 |
4.1.2 间接因素 | 第42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2-44页 |
4.2.1 系统性原则 | 第42-43页 |
4.2.2 可操作性原则 | 第43页 |
4.2.3 变通性原则 | 第43页 |
4.2.4 科学性原则 | 第43-44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选取 | 第44-49页 |
4.3.1 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44-46页 |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第46-49页 |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49页 |
4.4 评价指标的解释 | 第49-52页 |
5 房地产开发投资潜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2-56页 |
5.1 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 第52-53页 |
5.2 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的主观权重 | 第53-54页 |
5.3 综合权重的计算 | 第54页 |
5.4 运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山东省设区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潜力实证研究 | 第56-73页 |
6.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 第56页 |
6.2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 第56-58页 |
6.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8-63页 |
6.3.1 熵值法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 第58-59页 |
6.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主观权重 | 第59-62页 |
6.3.3 指标权重的合成 | 第62-63页 |
6.4 房地产开发投资潜力综合评价 | 第63-67页 |
6.5 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67-71页 |
6.6 不同潜力等级下的开发投资建议 | 第71-7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一 | 第79-82页 |
附录二 | 第82-83页 |
附录三 | 第83-84页 |
附录四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