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接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不同WPT技术与标准的对比 | 第11-13页 |
1.3 磁耦合谐振式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3 多接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组织形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基本理论分析 | 第18-28页 |
2.1 无线电能传输理论概述 | 第18-22页 |
2.1.1 耦合模理论 | 第18-19页 |
2.1.2 散射矩阵理论 | 第19-20页 |
2.1.3 电路分析理论 | 第20-21页 |
2.1.4 三种理论方式对比 | 第21-22页 |
2.2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 | 第22-24页 |
2.2.1 无线电能传输的系统建模 | 第22-23页 |
2.2.2 最大功率准则和最大效率准则 | 第23-24页 |
2.3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重要参数 | 第24-27页 |
2.3.1 耦合线圈互感 | 第24-25页 |
2.3.2 耦合线圈耦合系数 | 第25页 |
2.3.3 品质因数 | 第25-26页 |
2.3.4 耦合线圈的电阻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磁耦合谐振式多接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 | 第28-47页 |
3.1 多接收理论建模 | 第28-30页 |
3.1.1 2个接收端的理论分析 | 第28-29页 |
3.1.2 N个接收端的理论分析 | 第29-30页 |
3.2 等效品质因数与等效耦合系数 | 第30-31页 |
3.3 效率与功率 | 第31-37页 |
3.3.1 效率分析 | 第32-33页 |
3.3.2 单个接收端的功率分析 | 第33-34页 |
3.3.3 多接收效率和功率的联合分析与优化 | 第34-37页 |
3.3.4 多个接收端的功率分配特性 | 第37页 |
3.4 多接收demo搭建 | 第37-43页 |
3.4.1 整体架构 | 第37-38页 |
3.4.2 振荡电路设计 | 第38-39页 |
3.4.3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 第39-40页 |
3.4.4 整流电路设计 | 第40页 |
3.4.5 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设计 | 第40-41页 |
3.4.6 整个demo的电路设计 | 第41-42页 |
3.4.7 多接收电路系统demo搭建 | 第42-43页 |
3.5 多接收系统功率和效率特性的实验验证 | 第43-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中继多接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 | 第47-65页 |
4.1 中继多接收模型建模 | 第47-51页 |
4.1.1 1个接收端的理论分析 | 第47-48页 |
4.1.2 N接收端的理论分析 | 第48-51页 |
4.2 中继多接收比多接收效率更优的条件 | 第51-54页 |
4.3 中继多接收与普通多接收的对比 | 第54-58页 |
4.3.1 中继多接收的效率增益 | 第54-56页 |
4.3.2 Qs对多接收效率增益G*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3 多接收的功率分配 | 第57-58页 |
4.4 中继多接收的实验验证 | 第58-63页 |
4.4.1 中继多接收的发射端损耗仿真 | 第58-59页 |
4.4.2 中继多接收的实验场景 | 第59-61页 |
4.4.3 中继多接收的实验数据分析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8页 |
5.1 无线电能传输多接收总结 | 第65-66页 |
5.2 无线电能传输多接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