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理念的洛阳农丰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11-12页 |
1.4.3 案例分析法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 相关概念与特点 | 第15-16页 |
2.1.1 休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 第15页 |
2.1.2 认知的概念与特点 | 第15-16页 |
2.2 休闲农业国内外研究 | 第16-18页 |
2.2.1 休闲农业国外研究 | 第16-17页 |
2.2.2 休闲农业国内研究 | 第17-18页 |
2.3 认知理念国内外研究 | 第18-21页 |
2.3.1 认知心理学 | 第18页 |
2.3.2 认知自然 | 第18-21页 |
第3章 相关案例分析 | 第21-29页 |
3.1 北京黄芩仙谷 | 第21-24页 |
3.1.1 项目介绍 | 第21-22页 |
3.1.2 设计特点 | 第22页 |
3.1.3 认知理念的应用举措 | 第22-23页 |
3.1.4 项目可借鉴之处 | 第23-24页 |
3.2 上海吕巷水果公园 | 第24-26页 |
3.2.1 项目简介 | 第24页 |
3.2.2 设计特点 | 第24页 |
3.2.3 认知理念的应用举措 | 第24-25页 |
3.2.4 项目可借鉴之处 | 第25-26页 |
3.3 台湾头城农场 | 第26-29页 |
3.3.1 项目简介 | 第26页 |
3.3.2 设计特点 | 第26-27页 |
3.3.3 认知理念的应用举措 | 第27-28页 |
3.3.4 项目可借鉴之处 | 第28-29页 |
第4章 理论研究 | 第29-35页 |
4.1 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29-30页 |
4.2 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原则 | 第30页 |
4.3 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内容 | 第30-31页 |
4.4 认知理念在休闲农业园中的表达研究 | 第31-35页 |
4.4.1 表达原则 | 第31页 |
4.4.2 认知理念在豫西农耕文化中的表达研究 | 第31-35页 |
第5章 基于认知理念的洛阳农丰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 | 第35-91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35-37页 |
5.1.1 项目区位 | 第35页 |
5.1.2 自然气候 | 第35-36页 |
5.1.3 社会基础 | 第36页 |
5.1.4 基址概况 | 第36-37页 |
5.2 园区规划SWOT分析 | 第37-40页 |
5.2.1 优势分析(S) | 第37-38页 |
5.2.2 劣势分析(W) | 第38-39页 |
5.2.3 机遇分析(O) | 第39-40页 |
5.2.4 挑战分析(T) | 第40页 |
5.3 规划设计目标依据及指导思想 | 第40-42页 |
5.3.1 规划依据 | 第40-41页 |
5.3.2 规划目标 | 第41页 |
5.3.3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 第41页 |
5.3.4 功能定位 | 第41-42页 |
5.3.5 设计构思 | 第42页 |
5.4 项目整体规划设计 | 第42-58页 |
5.4.1 总体规划设计 | 第42-44页 |
5.4.2 分区规划设计 | 第44-47页 |
5.4.3 景观结构布局 | 第47-48页 |
5.4.4 植物种植规划设计 | 第48-50页 |
5.4.5 交通分析图 | 第50-51页 |
5.4.6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 第51-57页 |
5.4.7 照明系统规划设计 | 第57-58页 |
5.5 重要节点设计 | 第58-82页 |
5.5.1 认知理念在豫西农耕文化中的表达研究 | 第58-75页 |
5.5.2 认知理念在其他文化中的表达研究 | 第75-82页 |
5.6 认知理念在园区规划设计的应用 | 第82-87页 |
5.6.1 认知模式的总结 | 第82-83页 |
5.6.2 认知理念在园区中的布局规划 | 第83-85页 |
5.6.3 认知元素符号的应用总结 | 第85页 |
5.6.4 认知理念应用总结 | 第85-87页 |
5.7 认知理念在园区运营活动的应用 | 第87-91页 |
5.7.1 认知活动策划 | 第87-88页 |
5.7.2 园区附属产品认知销售策划 | 第88-9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页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1页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