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变迁与偶像塑造:《人物》杂志封面人物的形象建构(1994-2016)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第14-16页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第16-18页 |
三、研究不足和本文研究重点 | 第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 第20-27页 |
第一节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22-26页 |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 第22-24页 |
二、人物形象的测量 | 第24页 |
三、类目的构建与设定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人物》封面偶像的变量统计分析 | 第27-45页 |
第一节 封面偶像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27-36页 |
一、性别:女性职业形象凸显 | 第27-28页 |
二、区域:偶像地域分布偏态化 | 第28-31页 |
三、年龄:偶像代际轮替显著 | 第31-32页 |
四、职业:从单一到多元化呈现 | 第32-33页 |
五、学历:学历结构单峰分布 | 第33-35页 |
六、人物关系:由“亲”向“疏”过渡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封面偶像的文本内容分析 | 第36-44页 |
一、信源:信源标准化显著 | 第36-38页 |
二、价值倾向:由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主义 | 第38-39页 |
三、文本框架:由家国情怀到偶像自我呈现 | 第39-40页 |
四、叙述模式:由宏大叙事转为深度剖析 | 第40-41页 |
五、呈现形象:偶像具有人格化倾向 | 第41-42页 |
六、人物特征:由价值理性走向工具理性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人物》封面偶像的形象变迁 | 第45-61页 |
第一节 封面偶像的历史演变 | 第45-49页 |
一、1994-2004:主流价值观下的英雄偶像 | 第45-46页 |
二、2005-2011:消费主义思潮下的消费偶像 | 第46-47页 |
三、2012-2016:多元价值视阈下的名人偶像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封面偶像嬗变的表现趋向 | 第49-54页 |
一、偶像的呈现视角:由“对抗”到“和解” | 第49-50页 |
二、偶像的建构过程:从“被动”到“主动” | 第50-52页 |
三、偶像的终结路径:由“神化殒落”到“人格回归” | 第52-54页 |
第三节 封面偶像的建构特征 | 第54-60页 |
一、以仪式化创造偶像知名度 | 第54-56页 |
二、以情感力提升偶像吸引力 | 第56-57页 |
三、以作者属性强化偶像识别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人物》封面偶像演变的场域作用与历史反思 | 第61-71页 |
第一节 偶像变迁的多场域互动机制 | 第61-68页 |
一、社会转型力量的动态驱使 | 第61-62页 |
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劝化 | 第62-64页 |
三、“人本精神”的归位 | 第64-65页 |
四、“新大众”的话语诉求 | 第65-66页 |
五、媒介资本因素的浸染 | 第66-68页 |
第二节 偶像变迁的文化反思 | 第68-70页 |
一、偶像的变迁与异化 | 第68-69页 |
二、偶像祛魅背后的文化危机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