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熔断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第一节 熔断机制概述 | 第15-18页 |
一、熔断机制的起源 | 第15-16页 |
二、熔断机制的含义 | 第16页 |
三、熔断机制的法律特征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熔断机制的利弊分析 | 第18-21页 |
一、熔断机制的正面效应 | 第18-19页 |
二、熔断机制的负面效应 | 第19-21页 |
第三节 熔断机制的法理基础 | 第21-25页 |
一、投资者保护理念 | 第21-22页 |
二、公平原则 | 第22-23页 |
三、有效监管理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熔断机制在美国证券市场的实践考察 | 第25-34页 |
第一节 美国证券市场熔断机制的法律依据 | 第25-26页 |
一、现行熔断机制在《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中的体现 | 第25-26页 |
二、个股熔断机制在《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中的体现 | 第26页 |
第二节 美国证券市场熔断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26-30页 |
一、美国证券市场1988年首次确立熔断机制 | 第26-27页 |
二、熔断机制在1996年和1997年的两次修改 | 第27-28页 |
三、个股熔断机制的引入与退出 | 第28-29页 |
四、美国熔断机制的最终完善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美国证券市场熔断法律制度的特点 | 第30-32页 |
一、熔断机制设置具有多档性 | 第30-31页 |
二、熔断机制具有适时调整性 | 第31页 |
三、熔断机制的适用具有统一性 | 第31页 |
四、熔断机制具有跨市场的协同性 | 第31-32页 |
第四节 熔断法律制度在美国证券市场成功的原因 | 第32-34页 |
一、熔断机制的法律规则比较完善 | 第32页 |
二、证券市场配套法律措施比较完备 | 第32-33页 |
三、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比较合理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熔断机制的中国本土化 | 第34-44页 |
第一节 熔断机制在我国实施的背景与法律依据 | 第34-36页 |
一、熔断机制在我国实施的背景 | 第34-35页 |
二、熔断机制在我国的法律依据 | 第35-36页 |
三、我国熔断机制的现行法律规范 | 第36页 |
第二节 熔断机制在我国的实践现状 | 第36-39页 |
一、1月4日A股触发“两次”熔断的原因 | 第37-38页 |
二、1月7日A股仅交易“13分钟”的原因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熔断机制中国本土化失败的原因 | 第39-42页 |
一、熔断机制法律规则存在缺陷 | 第39-40页 |
二、我国证券市场环境的不成熟 | 第40-42页 |
第四节 熔断机制中国本土化重启的必要性 | 第42-44页 |
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迫切需要 | 第42页 |
二、我国证券市场不成熟的现实需求 | 第42-43页 |
三、我国证券注册制出台的迫切需要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完善中国本土化熔断机制的建议 | 第44-52页 |
第一节 重启中国本土化熔断机制法律制度之前提 | 第44-47页 |
一、正确认识熔断机制与涨跌停板的关系 | 第44-45页 |
二、正确认识熔断机制与T+1交易制度的关系 | 第45页 |
三、确立科学合理的熔断法律原则 | 第45-46页 |
四、建立弹性的试错式立法程序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完善熔断机制的法律规范 | 第47-49页 |
一、适度提高第一档阈值范围 | 第47-48页 |
二、适度扩大两档的阈值间隔 | 第48页 |
三、适当延长熔断交易暂停的时间 | 第48-49页 |
四、选择适当的熔断指数 | 第49页 |
第三节 完善与熔断机制相应的配套措施 | 第49-52页 |
一、改善我国的投资者结构 | 第50页 |
二、加快注册制配套规则的制定 | 第50页 |
三、完善证券市场的临时报告制度 | 第50-51页 |
四、建立不同监管机构信息共享机制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