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的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电除尘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2.2 激光诱导激发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电场等离子除尘基本理论 | 第21-37页 |
2.1 电除尘器基本结构 | 第21-25页 |
2.1.1 电晕电极 | 第21-23页 |
2.1.2 集尘电极 | 第23-24页 |
2.1.3 高压脉冲电源 | 第24-25页 |
2.1.4 集尘极板清灰装置 | 第25页 |
2.2 电场等离子除尘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2.3 电场等离子除尘基本过程 | 第26-36页 |
2.3.1 气体电离及电晕放电 | 第26-29页 |
2.3.2 粉尘荷电 | 第29-32页 |
2.3.3 荷电粉尘凝并 | 第32-34页 |
2.3.4 荷电粉尘在电场中的运动 | 第34-35页 |
2.3.5 荷电粉尘的补集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电场等离子除尘仿真分析 | 第37-48页 |
3.1 电场等离子除尘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2 电场等离子除尘效率仿真分析 | 第38-43页 |
3.2.1 除尘效率与粒子荷电量的关系 | 第38-40页 |
3.2.2 除尘效率与收尘场强的关系 | 第40-42页 |
3.2.3 除尘效率与粒子直径的关系 | 第42-43页 |
3.3 电场等离子除尘中各相关物理量仿真分析 | 第43-47页 |
3.3.1 驱尘速度与除尘效率的关系 | 第43-45页 |
3.3.2 驱尘速度与收尘场强的关系 | 第45页 |
3.3.3 等离子浓度与本征场强的关系 | 第45-46页 |
3.3.4 凝并系数与本征场强的关系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脉冲激光诱导激发增强等离子的方法研究 | 第48-55页 |
4.1 增强等离子浓度提高除尘效率的流程 | 第48-49页 |
4.2 脉冲激光诱导激发等离子的基本原理 | 第49-51页 |
4.2.1 激光诱导铝板表面激发等离子 | 第49-50页 |
4.2.2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微观原理 | 第50-51页 |
4.2.3 高压电离与激光诱导共同作用增强等离子 | 第51页 |
4.3 脉冲激光诱导激发增强与高压电离的仿真对比分析 | 第51-54页 |
4.3.1 除尘效率与粒子和电量的关系 | 第51-52页 |
4.3.2 除尘效率与收尘场强的关系 | 第52-53页 |
4.3.3 除尘效率与驱尘速度的关系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脉冲激光诱导激发增强等离子的实验研究 | 第55-66页 |
5.1 实验系统组成 | 第55-60页 |
5.1.1 激光光源 | 第55-57页 |
5.1.2 聚焦透镜 | 第57-58页 |
5.1.3 电除尘器 | 第58页 |
5.1.4 等离子浓度测量仪 | 第58-59页 |
5.1.5 空气质量检测仪 | 第59-60页 |
5.2 等离子浓度的测量 | 第60-62页 |
5.2.1 电场等离子浓度的测量 | 第60-61页 |
5.2.2 脉冲激光诱导激发增强等离子浓度的测量 | 第61-62页 |
5.2.3 等离子浓度对比分析 | 第62页 |
5.3 除尘效率的测试 | 第62-65页 |
5.3.1 电场等离子除尘效率的测试 | 第62-64页 |
5.3.2 激光诱导激发增强等离子除尘效率的测试 | 第64-65页 |
5.3.3 除尘效率的对比分析 | 第65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