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架设方法论文--悬臂架设、悬臂灌注论文

高速铁路大跨径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高速铁路桥梁特点第14-15页
    1.2 悬臂浇筑工艺介绍第15-16页
    1.3 桥梁施工控制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1 国外施工控制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2 国内施工控制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研究意义第18页
        1.4.2 本文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3 本文创新点第19页
        1.4.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桥梁施工控制理论第20-26页
    2.1 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第20-21页
        2.1.1 结构参数第20页
        2.1.2 计算模型第20-21页
        2.1.3 立模标高第21页
        2.1.4 预应力钢束张拉第21页
        2.1.5 温度变化第21页
        2.1.6 施工管理第21页
    2.2 施工控制内容第21-23页
        2.2.1 线形控制第21-22页
        2.2.2 应力控制第22页
        2.2.3 稳定控制第22-23页
        2.2.4 安全控制第23页
    2.3 施工控制计算方法第23-25页
        2.3.1 前进分析法第23-24页
        2.3.2 倒退分析法第24-25页
        2.3.3 无应力状态第25页
    2.4 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第26-35页
    3.1 影响桥墩沉降的因素第26-27页
    3.2 工程实例背景第27-30页
        3.2.1 工程概况第27-28页
        3.2.2 主要设计标准第28页
        3.2.3 桩基形式第28-29页
        3.2.4 工程地质水文情况第29-30页
    3.3 施工阶段沉降观测第30-34页
        3.3.1 沉降观测点布置第30-31页
        3.3.2 沉降变形观测第31-33页
        3.3.3 沉降结果分析第33-34页
    3.4 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支架结构计算分析第35-56页
    4.1 支架的介绍第35-36页
        4.1.1 支架作用第35页
        4.1.2 钢管立柱支架特点第35-36页
    4.2 0第36-44页
        4.2.1 支架布置形式第36-37页
        4.2.2 模型建立第37-38页
        4.2.3 构件受力计算第38-41页
        4.2.4 优化0第41-44页
    4.3 现浇支架计算分析第44-49页
        4.3.1 支架布置形式第44-45页
        4.3.2 模型建立第45-46页
        4.3.3 构件受力计算第46-49页
    4.4 支架预压第49-54页
        4.4.1 预压目的第49页
        4.4.2 预压方法第49-50页
        4.4.3 预压荷载第50页
        4.4.4 测点布置第50-51页
        4.4.5 结果分析第51-54页
    4.5 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悬臂浇筑段线形监控第56-80页
    5.1 主梁有限元模型第56-58页
        5.1.1 材料参数第56页
        5.1.2 荷载参数第56-57页
        5.1.3 边界条件第57页
        5.1.4 施工阶段划分第57-58页
    5.2 立模标高第58-64页
        5.2.1 预拱度计算第58-60页
        5.2.2 梁底设计标高第60页
        5.2.3 挂篮变形监测第60-64页
        5.2.4 立模标高计算第64页
    5.3 线形控制实施第64-71页
        5.3.1 监测流程第64-65页
        5.3.2 测量方法第65-66页
        5.3.3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66-71页
    5.4 应力监测第71-78页
        5.4.1 仪器选择第71-72页
        5.4.2 应变计埋设第72-73页
        5.4.3 测量结果整理与分析第73-78页
    5.5 小结第78-80页
结论和展望第80-82页
    结论第80-81页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视觉传感技术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
下一篇:半刚性基层裂缝快速识别与修补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