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喜阴药物论文

丹参两个ERF类转录因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写词表第10-11页
第一章文献综述第11-21页
    1.1 丹参概述第11页
    1.2 丹参的药用成分第11-12页
        1.2.1 丹参酮类化合物第11-12页
        1.2.2 丹酚酸类化合物第12页
    1.3 丹参次级代谢物合成途径第12-15页
        1.3.1 丹酚酸合成途径第12-13页
        1.3.2 丹参酮合成途径第13-15页
    1.4 丹参发根技术第15-16页
    1.5 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第16-17页
        1.5.1 单基因或多基因共转化策略第16页
        1.5.2 基因干扰或敲除策略第16-17页
        1.5.3 转录调控因子策略第17页
        1.5.4 转运子策略第17页
    1.6 转录因子调控次生代谢第17-19页
        1.6.1 转录因子在生物碱代谢调控中的作用第18页
        1.6.2 转录调控因子在萜类代谢中的作用第18页
        1.6.3 转录因子在苯丙烷类及其衍生物代谢调控中的作用第18-19页
    1.7 ERF类转录因子第19页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45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4页
        2.1.1 植物材料第21页
        2.1.2 质粒与菌种第21页
        2.1.3 仪器设备第21-22页
        2.1.4 购买的试剂与药品第22-23页
        2.1.5 常用试剂及配置方法第23-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45页
        2.2.1 快繁丹参无菌苗第24页
        2.2.2 丹参Sm ERF2、Sm O3L3基因的克隆第24页
        2.2.3 进化树建立及多重序列比对第24页
        2.2.4 Sm ERF2、Sm O3L3亚细胞定位第24-29页
        2.2.5 RNA提取、浓度检测及反转录第29-31页
        2.2.6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1-33页
        2.2.7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第33-34页
        2.2.8 基因整合鉴定第34-35页
        2.2.9 转基因丹参发根和再生植株q RT-PCR分析第35-38页
        2.2.10 转基因丹参毛状根和再生植株有效成分检测第38-39页
        2.2.11 酵母单杂实验第39-43页
        2.2.12 Sm ERF2和Sm O3L3遗传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第43-44页
        2.2.13 灰霉菌侵染实验第44-45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45-82页
    3.1 Sm ERFs基因克隆第45页
    3.2 Sm ERF2、Sm O3L3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5-46页
    3.3 Sm ERF2、Sm O3L3亚细胞定位第46-50页
        3.3.1 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构建第46-48页
        3.3.2 生物信息学分析Sm ERF2、Sm O3L3亚细胞定位第48-49页
        3.3.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第49-50页
    3.4 诱导子诱导丹参毛状根及丹参植株各器官RNA提取第50-51页
    3.5 组织表达谱分析第51页
    3.6 诱导表达谱分析第51-53页
    3.7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第53-57页
        3.7.1 p CAMBIA2300+-Sm ERF2、p CAMBIA2300+-Sm O3L3的构建第53-55页
        3.7.2 p HB-Sm ERF2-RNAi,p HB- Sm O3L3-RNAi的构建第55-57页
    3.8 农杆菌C58C1介导的丹参外植体转化及毛状根获得第57-58页
    3.9 丹参发根和再生植株的基因整合鉴定第58-62页
        3.9.1 丹参发根和再生植株的基因组DNA提取第58页
        3.9.2 p CAMBIA2300+转基因毛状根和再生植株的 PCR 阳性克隆鉴定第58-59页
        3.9.3 p CAMBIA2300+-Sm ERF2、p CAMBIA2300+-Sm O3L3转基因发根的PCR阳性克隆鉴定第59-61页
        3.9.4 p HB-Sm ERF2-RNAi,p HB- Sm O3L3-RNAi转基因毛状根和再生植株的PCR阳性鉴定第61-62页
    3.10 转基因毛状根的QRT-PCR分析及含量测定第62-77页
        3.10.1 pCAMBIA2300+-SmERF2 毛状根转录水平检测及丹参酮含量测定第62-65页
        3.10.2 p HB-Sm ERF2RNAi毛状根丹参酮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及丹参酮含量测定第65-66页
        3.10.3 pCAMBIA2300+-SmERF2 毛状根转录水平分析及丹酚酸含量测定第66-68页
        3.10.4 p HB-Sm ERF2RNAi毛状根丹酚酸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及丹酚酸含量测定第68-70页
        3.10.5 p CAMBIA2300+-Sm O3L3 毛状根转录水平分析及丹参酮含量测定第70-72页
        3.10.6 p HB-Sm O3L3RNAi毛状根丹参酮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及丹参酮含量测定第72-73页
        3.10.7 p CAMBIA2300+-Sm O3L3毛状根转录水平分析及丹酚酸测定第73-75页
        3.10.8 p HB-Sm O3L3RNAi毛状根丹酚酸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及丹酚酸含量测定第75-77页
    3.11 酵母单杂实验第77-80页
        3.11.1 p Lacz2U表达载体构建第77页
        3.11.2 p B42AD载体构建第77-79页
        3.11.3 Sm ERF2/Sm O3L3与BOX相互作用第79-80页
    3.12     Sm ERF2转化拟南芥第80-82页
        3.12.1 转基因拟南芥PCR阳性鉴定第80-81页
        3.12.2 转基因拟南芥q RT-PCR第81-82页
第四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第82-85页
    4.1 研究总结第82-84页
    4.2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论文及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94页
附件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鼠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HA-SNAT3融合蛋白的构建SNAT1和SNAT2中二硫键的鉴定
下一篇:丹参bHLH类转录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功能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