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公众同情的唤起和网络舆论风波的产生--从“老外撞大妈”事件谈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4页
    (一)选题缘起第8页
    (二)研究意义第8-9页
        1. 为认知舆论浪潮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第8-9页
        2. 为有效引导舆论提供方法论基础第9页
    (三)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第9-12页
        1. 关于同情的研究现状第9-10页
        2. 关于公众同情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3. 关于“老外撞大妈”事件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四)研究方法的使用与文本的选择第12-14页
        1. 研究方法的使用第12页
        2. 研究文本的选择第12-14页
一 概念解释与案例选择第14-20页
    (一)公众同情概念解释第14-16页
        1. 公众同情——一种群体情绪第14页
        2. 公众同情形成的条件与特征第14-16页
    (二)案例的选择与事件的始末第16-20页
        1.“东北大妈碰瓷老外”的事件始末第16-17页
        2. 公众同情的激发及其产生的影响第17-20页
二 讹诈与可怜:大众传媒报道中的话语轮换第20-26页
    (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大众传媒对于事件的描述框架第20页
    (二)讹诈的与可怜的:大众传媒对于东北女子的形象建构第20-23页
        1. 词汇和句法的选择第20-21页
        2. 影像的呈现和话语权的轮换第21-22页
        3. 新闻标题的选择第22-23页
        4. 称谓的变化第23页
    (三)受害者与施暴者:大众传媒对于外国小伙的形象转换第23-26页
        1. 词汇和句法的选择第23-24页
        2. 称谓的变化第24-26页
三 谴责、质疑与抨击:事件转换中公众的情绪波动第26-30页
    (一)第一波公众同情的浪潮第26-27页
        1. 谴责讹诈:第一波同情的基本主题第26-27页
        2. 质疑老人:公众同情的对象扩散第27页
        3. 担忧国家形象:公众同情的政治升华第27页
    (二)第二波公众同情的浪潮第27-30页
        1. 怜悯女子:第二波同情的基本主题第28页
        2. 质疑媒体:第二波同情的全新主题第28-29页
        3. 抨击老外:第二波同情的政治升华第29-30页
四 焦虑、威胁与弱民心态:公众同情话语的背后所指第30-32页
    (一)国民道德滑坡过快:质疑话语中显示的焦虑感第30页
    (二)受害也是无可奈何:怜悯话语中揭示的无力感第30-31页
    (三)外国人总是例外:抨击话语中表现的政治认知第31-32页
结语第32-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致谢第36-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政府在开发园区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研究--以扬州为例
下一篇:基于文件格式及内容智能感知的安全网关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