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 为认知舆论浪潮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第8-9页 |
2. 为有效引导舆论提供方法论基础 | 第9页 |
(三)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 | 第9-12页 |
1. 关于同情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 关于公众同情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3. 关于“老外撞大妈”事件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的使用与文本的选择 | 第12-14页 |
1. 研究方法的使用 | 第12页 |
2. 研究文本的选择 | 第12-14页 |
一 概念解释与案例选择 | 第14-20页 |
(一)公众同情概念解释 | 第14-16页 |
1. 公众同情——一种群体情绪 | 第14页 |
2. 公众同情形成的条件与特征 | 第14-16页 |
(二)案例的选择与事件的始末 | 第16-20页 |
1.“东北大妈碰瓷老外”的事件始末 | 第16-17页 |
2. 公众同情的激发及其产生的影响 | 第17-20页 |
二 讹诈与可怜:大众传媒报道中的话语轮换 | 第20-26页 |
(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大众传媒对于事件的描述框架 | 第20页 |
(二)讹诈的与可怜的:大众传媒对于东北女子的形象建构 | 第20-23页 |
1. 词汇和句法的选择 | 第20-21页 |
2. 影像的呈现和话语权的轮换 | 第21-22页 |
3. 新闻标题的选择 | 第22-23页 |
4. 称谓的变化 | 第23页 |
(三)受害者与施暴者:大众传媒对于外国小伙的形象转换 | 第23-26页 |
1. 词汇和句法的选择 | 第23-24页 |
2. 称谓的变化 | 第24-26页 |
三 谴责、质疑与抨击:事件转换中公众的情绪波动 | 第26-30页 |
(一)第一波公众同情的浪潮 | 第26-27页 |
1. 谴责讹诈:第一波同情的基本主题 | 第26-27页 |
2. 质疑老人:公众同情的对象扩散 | 第27页 |
3. 担忧国家形象:公众同情的政治升华 | 第27页 |
(二)第二波公众同情的浪潮 | 第27-30页 |
1. 怜悯女子:第二波同情的基本主题 | 第28页 |
2. 质疑媒体:第二波同情的全新主题 | 第28-29页 |
3. 抨击老外:第二波同情的政治升华 | 第29-30页 |
四 焦虑、威胁与弱民心态:公众同情话语的背后所指 | 第30-32页 |
(一)国民道德滑坡过快:质疑话语中显示的焦虑感 | 第30页 |
(二)受害也是无可奈何:怜悯话语中揭示的无力感 | 第30-31页 |
(三)外国人总是例外:抨击话语中表现的政治认知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