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导论 | 第22-38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4-28页 |
1.2.1 农民工 | 第24-25页 |
1.2.2 产业结构调整 | 第25-27页 |
1.2.3 就业质量 | 第27-28页 |
1.2.4 高质量发展 | 第28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28-3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及贡献 | 第33-36页 |
1.4.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33-35页 |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5页 |
1.4.3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35-36页 |
1.5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36-38页 |
1.5.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36页 |
1.5.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36-38页 |
2 理论基础与评述 | 第38-50页 |
2.1 劳动力流动理论 | 第38-39页 |
2.1.1 西方劳动力流动理论 | 第38页 |
2.1.2 国内劳动力流动理论 | 第38-39页 |
2.1.3 劳动力流动理论述评 | 第39页 |
2.2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39-43页 |
2.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第39-40页 |
2.2.2 区域产业分工理论 | 第40-42页 |
2.2.3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第42-43页 |
2.2.4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述评 | 第43页 |
2.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理论 | 第43-46页 |
2.3.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关系 | 第43-44页 |
2.3.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分析 | 第44-46页 |
2.3.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理论述评 | 第46页 |
2.4 人力资本理论 | 第46-48页 |
2.4.1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 第46-47页 |
2.4.2 国内人力资本研究 | 第47-48页 |
2.4.3 人力资本理论评述 | 第48页 |
2.5 社会分层理论 | 第48-50页 |
2.5.1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 第48页 |
2.5.2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 第48页 |
2.5.3 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 第48页 |
2.5.4 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 第48-50页 |
3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趋势分析 | 第50-79页 |
3.1 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需要 | 第50-54页 |
3.1.1 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 第50-51页 |
3.1.2 低碳经济时代到来 | 第51-52页 |
3.1.3 工业4.0时代到来 | 第52页 |
3.1.4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 第52-54页 |
3.2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需要 | 第54-60页 |
3.2.1 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 第54-56页 |
3.2.2 破解京津冀发展难题关键在产业结构调整 | 第56-59页 |
3.2.3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核心 | 第59-60页 |
3.3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现实可行性 | 第60-74页 |
3.3.1 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可行性较高 | 第60-63页 |
3.3.2 京津冀三次产业区位差异明显 | 第63-67页 |
3.3.3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趋同度高 | 第67-69页 |
3.3.4 产业存在梯度差异利于转移协同发展 | 第69-74页 |
3.4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分析 | 第74-77页 |
3.4.1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 第74-76页 |
3.4.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三地产业发展定位 | 第76-7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4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作用机理 | 第79-88页 |
4.1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 第79-82页 |
4.1.1 消费结构的变化 | 第79-80页 |
4.1.2 资源的拥有状况 | 第80-81页 |
4.1.3 产业政策的安排 | 第81页 |
4.1.4 国际贸易的变动 | 第81页 |
4.1.5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 第81-82页 |
4.2 阻碍京津冀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因素 | 第82-84页 |
4.2.1 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 第82页 |
4.2.2 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 | 第82-83页 |
4.2.3 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不高 | 第83页 |
4.2.4 政府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 | 第83页 |
4.2.5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 | 第83-84页 |
4.3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作用机理 | 第84-86页 |
4.3.1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工工作转换 | 第85页 |
4.3.2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工需求增加 | 第85页 |
4.3.3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工素质提高 | 第85-86页 |
4.4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研究框架 | 第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5 京津冀农民工就业质量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88-114页 |
5.1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88-91页 |
5.1.1 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 | 第88-90页 |
5.1.2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90-91页 |
5.1.3 文献评述 | 第91页 |
5.2 农民工群体的异质化与阶层特点 | 第91-95页 |
5.2.1 农民工群体异质化趋势凸显 | 第91-92页 |
5.2.2 农民工内部阶层划分及特点 | 第92-95页 |
5.3 京津冀农民工就业质量分析 | 第95-103页 |
5.3.1 调查设计概述 | 第95-98页 |
5.3.2 京津冀农民工总体就业质量不高 | 第98-99页 |
5.3.3 就业质量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 | 第99-101页 |
5.3.4 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显著 | 第101-103页 |
5.4 京津冀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模型 | 第103-112页 |
5.4.1 影响因素模型假设 | 第103-105页 |
5.4.2 模型评价与修正 | 第105-109页 |
5.4.3 因素认知方差分析 | 第109-111页 |
5.4.4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111-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6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14-140页 |
6.1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114-116页 |
6.1.1 产业结构调整状况测评指标 | 第114页 |
6.1.2 就业质量提升状况测评指标 | 第114-115页 |
6.1.3 文献评述 | 第115-116页 |
6.2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状况测评 | 第116-128页 |
6.2.1 评价指标选取 | 第116-119页 |
6.2.2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状况测评 | 第119-128页 |
6.3 京津冀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状况测评 | 第128-132页 |
6.3.1 测度指标框架 | 第128-130页 |
6.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30-131页 |
6.3.3 京津冀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状况测度 | 第131-132页 |
6.4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6.4.1 影响模型构建 | 第133页 |
6.4.2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6.5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动态关系分析 | 第135-138页 |
6.5.1 数据检验 | 第135-136页 |
6.5.2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互为因果关系 | 第136-137页 |
6.5.3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动态关系模型 | 第137-13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7 研究结论与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 第140-15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40-141页 |
7.2 提升京津冀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基本框架 | 第141-144页 |
7.2.1 基本框架 | 第141-143页 |
7.2.2 重点措施 | 第143-144页 |
7.3 不同阶层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路径 | 第144-147页 |
7.3.1 不同年龄段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 第144-145页 |
7.3.2 不同务工年限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 第145-146页 |
7.3.3 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 第146-147页 |
7.4 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 | 第147-149页 |
7.4.1 坚持以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为重要依托 | 第147-148页 |
7.4.2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 第148-149页 |
7.4.3 加大农民工创业扶持支持力度 | 第14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0页 |
附录1 | 第160-166页 |
附录1-1 模型M1评价输出结果 | 第160-163页 |
附录1-2 模型M2评价输出结果 | 第163-166页 |
附录2 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问卷 | 第166-175页 |
在学期间研究的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 第175-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