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耦合于分形地貌的陕北河流交叉处城镇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1-27页
    1.1 背景与问题第11-13页
        1.1.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空间形态是研究焦点第11页
        1.1.2 分形作为重要的自组织研究方法之一,是研究城市形态的新视角第11-12页
        1.1.3 陕北能源富集区城镇发展迅速,人地和谐的城镇形态拓展受限第12页
        1.1.4 河流交叉处是陕北人居的源生地,研究其具有典型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12-13页
    1.2 目的与内容第13-14页
        1.2.1 解析陕北地貌、城镇空间形态的分形特征第13页
        1.2.2 剖析城镇空间形态与地形地貌的互动、耦合关系第13-14页
        1.2.3 探析陕北河流交叉处适宜的城镇空间形态模式第14页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4-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4页
        1.3.2 研究框架第14-15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5-27页
        1.4.1 国内外城市形态研究理论与方法第15-18页
        1.4.2 城市形态的分形特征研究第18-21页
        1.4.3 城市形态分形方法研究第21-23页
        1.4.4 河流交叉处的相关研究第23页
        1.4.5 地形地貌与城市形态的关系研究第23-25页
        1.4.6 总述第25-27页
2 陕北河流交叉处自然生态条件及类型第27-49页
    2.1 河流交叉处概述第27-30页
    2.2 河流交叉处自然条件第30-40页
        2.2.1 地形地貌第31-33页
        2.2.2 地质构造第33-35页
        2.2.3 水文第35-37页
        2.2.4 气候第37-38页
        2.2.5 土壤第38-40页
    2.3 河流交叉处的类型划分第40-44页
        2.3.1 交汇角第40-42页
        2.3.2 交叉形式及平面形态第42-44页
    2.4 河流交叉处生态稳定性分析第44-48页
        2.4.1“T”型第45-46页
        2.4.2“h”型第46-47页
        2.4.3“Y”型第47-48页
    2.5 小结第48-49页
3 河流交叉处城镇空间形态分形特征第49-101页
    3.1 分形模型建构与测算第49-50页
        3.1.1 模型建构第49-50页
        3.1.2 数据提取与处理第50页
    3.2 边界复杂度第50-61页
        3.2.1 “T”型城市——府谷县城第50-52页
        3.2.2 “L”型城市——绥德县城、佳县县城第52-54页
        3.2.3 “Y”型城市——延安城区、子长县城第54-57页
        3.2.4“卅”型城市——延川县城、吴旗县城第57-59页
        3.2.5 总结第59-61页
    3.3 分布均衡性第61-75页
        3.3.1 “T”型城市——以府谷县城为例第61-64页
        3.3.2 “L”型城市——以绥德县城为例第64-67页
        3.3.3 “Y”型城市——以子长县城、延安城区为例第67-74页
        3.3.4 总结第74-75页
    3.4 向心集聚度第75-101页
        3.4.1 “T”型城市——以府谷县城为例第75-81页
        3.4.2 “L”型城市——以绥德县城为例第81-86页
        3.4.3 “Y”型城市——以子长县城、延安城区为例第86-100页
        3.4.4 总结第100-101页
4 城镇空间形态分布规律及与地形地貌的耦合机制分析第101-121页
    4.1 陕北河流交叉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第101-105页
        4.1.1 “T”型城市第101-102页
        4.1.2 “L”型城市第102-103页
        4.1.3 “Y”型城市第103-105页
    4.2 陕北河流交叉处城镇空间分布规律第105-109页
        4.2.1 总体布局第106-108页
        4.2.2 居住用地第108页
        4.2.3 绿地第108-109页
        4.2.4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第109页
        4.2.5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第109页
        4.2.6 工业用地第109页
    4.3 城市形态与地形地貌的相互作用机制第109-114页
        4.3.1 PSR框架第109-110页
        4.3.2 地形地貌对城市形态的约束效应第110-113页
        4.3.3 城市形态对地形地貌的胁迫效应第113-114页
    4.4 耦合本质与分形刻画的必要性第114-117页
        4.4.1 耦合度本质:最小生态阻力与最大综合效益第115-116页
        4.4.2 分形刻画耦合的必要性第116-117页
    4.5 城市形态与地形的耦合调控第117-119页
        4.5.1 耦合关系识别第117页
        4.5.2 耦合协调区第117-118页
        4.5.3 一般协调区第118页
        4.5.4 冲突区第118-119页
    4.6 小结第119-121页
5 耦合于地貌的河流交叉处城镇空间形态理想模式第121-133页
    5.1 生态且紧凑的反思第121-124页
        5.1.1 紧凑与蔓延第121-122页
        5.1.2 生态与绩效第122-123页
        5.1.3 公平与效率第123-124页
        5.1.4 增量与存量第124页
    5.2 小城镇理想模式第124-128页
        5.2.1 渐进式空间拓展第124-125页
        5.2.2 城市结构的变化第125页
        5.2.3 立体化发展第125-126页
        5.2.4 理想模式第126-128页
    5.3 大城市理想模式——延安城市空间拓展重构第128-131页
        5.3.1 发展瓶颈第128页
        5.3.2 跳跃式空间重构第128-129页
        5.3.3 理想模式第129-131页
    5.4 小结第131-13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33-139页
    6.1 主要结论第133-136页
    6.2 本文的创新点第136页
    6.3 展望第136-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3页
图录第143-147页
表录第147-149页
附录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获奖第149-151页
致谢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相变材料太阳能蓄热器性能研究
下一篇:新型装配式空心板—框架剪力墙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