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特殊热能及其机械论文--太阳能技术论文--太阳能转换装置和设备论文--蓄热(能)器论文

复合相变材料太阳能蓄热器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太阳能利用技术第13-21页
        1.2.1 太阳能光伏发电第13-14页
        1.2.2 太阳能热水器第14-18页
        1.2.3 太阳能光热发电第18-21页
    1.3 相变蓄热材料第21-23页
        1.3.1 低温相变材料第21-22页
        1.3.2 中温相变材料第22页
        1.3.3 高温相变材料第22-23页
        1.3.4 复合相变材料第23页
    1.4 太阳能相变蓄热第23-27页
        1.4.1 太阳能蓄热材料第24-25页
        1.4.2 太阳能相变装置第25-27页
    1.5 课题创新与研究内容第27页
    1.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二章 储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第28-44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性能测试第28-31页
        2.2.1 实验材料第28页
        2.2.2 实验仪器第28-29页
        2.2.3 测试仪器与方法第29-31页
    2.3 材料的选取第31-38页
        2.3.1 空管测试第31-32页
        2.3.2 蓄热器充水测试第32-33页
        2.3.3 相变材料的选取第33-35页
        2.3.4 膨胀石墨(EG)第35-36页
        2.3.5 LiNO_3/KCl-EG复合相变材料第36-38页
    2.4 材料的制备第38-40页
        2.4.1 膨胀石墨的制备第38页
        2.4.2 复合材料(EG 20wt%)的制备第38-39页
        2.4.3 LiNO3/KCl-EG复合材料的成型第39-40页
    2.5 材料的表征第40-43页
        2.5.1 相变温度、相变焓测定第40-41页
        2.5.2 比热容测定第41-42页
        2.5.3 导热系数测定第42-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实验方案与数据处理第44-60页
    3.1 实验系统第44-48页
        3.1.1 实验系统和流程第44-45页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45-46页
        3.1.3 槽式太阳能蓄热器第46-47页
        3.1.4 材料的填装和封装第47-48页
    3.2 实验数据及测量第48-50页
        3.2.1 温度的测量和热电偶的校准第48-49页
        3.2.2 流量的测量第49页
        3.2.3 光照强度测量第49页
        3.2.4 太阳光角度的选择第49-50页
    3.3 实验方案与步骤第50-52页
    3.4 数据处理方法第52-59页
        3.4.1 光照强度的计算第52-54页
        3.4.2 集热热损失计算第54-56页
        3.4.3 相变储热计算第56页
        3.4.4 总传热系数的计算第56-57页
        3.4.5 实验误差分析第57-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0-78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蓄热器温度变化规律第60-62页
    4.3 光照强度对蓄热器的影响第62-64页
    4.4 光照强度对升温速率的影响第64-65页
    4.5 集热速率、散热速率计算第65-67页
    4.6 放热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第67-70页
        4.6.1 流量选择第68页
        4.6.2 放热过程温度变化第68-70页
    4.7 蓄热器内材料的位置与温度关系第70-71页
    4.8 流量对放热过程的影响第71-76页
        4.8.1 流量对放热速率影响第71-74页
        4.8.2 流量与平均总传热系数关系第74-76页
    4.9 蓄热效率第76页
    4.10本章小结第76-78页
结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附件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阳能供电的温室微灌远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下一篇:耦合于分形地貌的陕北河流交叉处城镇空间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