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微波凝视关联成像起源与发展 | 第16-17页 |
1.2.2 随机辐射场构造方面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3 关联成像算法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4 论文相关问题聚焦 | 第19-20页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0-24页 |
第2章 多点接收微波凝视关联成像基本原理 | 第24-44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单点接收微波凝视关联成像的基本理论 | 第25-30页 |
2.2.1 基于单点接收的微波凝视关联成像模型 | 第25-29页 |
2.2.2 时空两维随机辐射场的统计特性 | 第29页 |
2.2.3 关联成像方法 | 第29-30页 |
2.3 多点接收微波凝视关联成像原理 | 第30-40页 |
2.3.1 基于多点接收微波凝视关联成像模型 | 第30-31页 |
2.3.2 多点接收之间的独立性分析 | 第31-33页 |
2.3.3 多点接收微波凝视关联成像原理仿真分析' | 第33-40页 |
2.4 基于有效秩的多点接收随机辐射场样本有效性表征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基于空间分布熵的收发布局优化 | 第44-74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信息熵的基本理论 | 第45-47页 |
3.3 收发单元的空间分布熵 | 第47-63页 |
3.3.1 辐射单元的空间分布熵数学模型 | 第48-55页 |
3.3.2 收发布局的空间分布熵 | 第55-56页 |
3.3.3 有效秩与空间分布熵的正相关性分析 | 第56-63页 |
3.4 以最大空间分布熵为准则的收发布局优化 | 第63-70页 |
3.4.1 基于遗传算法的收发布局优化 | 第64-67页 |
3.4.2 收发布局优化仿真 | 第67-70页 |
3.5 基于收发布局优化的微波凝视关联成像仿真 | 第70-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正交福射场的构造 | 第74-98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正交辐射场的定义 | 第74-75页 |
4.3 理想正交辐射场的表征 | 第75-82页 |
4.3.1 基于正交模的理想正交辐射场表征 | 第75-77页 |
4.3.2 —种二维正交基函数的构造方法 | 第77-78页 |
4.3.3 二维正交基函数的仿真分析 | 第78-82页 |
4.4 正交福射场的构造 | 第82-91页 |
4.4.1 基于激励信号设计的正交辐射场构造模型 | 第83-85页 |
4.4.2 正交辐射场构造仿真分析 | 第85-91页 |
4.4.3 基于多点接收的正交辐射场构造 | 第91页 |
4.5 基于正交辐射场的微波凝视关联成像 | 第91-9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5章 基于序贯处理的多点接收关联成像方法 | 第98-110页 |
5.1 引言 | 第98-99页 |
5.2 基于序贯最小二乘的多点接收序关联成像模型 | 第99-102页 |
5.3 序贯LS关联成像算法 | 第102-105页 |
5.3.1 序贯LS算法流程 | 第102-103页 |
5.3.2 序贯LS算法收敛性分析 | 第103-105页 |
5.4 基于序贯LS方法的成像仿真分析 | 第105-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6章 总结 | 第110-114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10-111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2-124页 |
在读期间参与的主要工作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