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6-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0页 |
1.1 植物对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1.1 胁迫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 第19页 |
1.1.2 UVB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9-21页 |
1.1.3 植物响应胁迫的调控机制 | 第21-22页 |
1.1.4 植物响应UVB胁迫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2 多酚氧化酶(PPO)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2.1 PPO简介 | 第26页 |
1.2.2 植物PPO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27-30页 |
1.3.1 紫外诱导圆锥铁线莲次生代谢扰动的机制研究 | 第27-28页 |
1.3.2 香豆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PPO的克隆和表达 | 第28-30页 |
第2章 紫外诱导圆锥铁线莲次生代谢扰动的调控机制研究 | 第30-72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材料 | 第30-32页 |
2.2.1 植物来源 | 第3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0-32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2.3 方法 | 第32-41页 |
2.3.1 样品处理 | 第32-33页 |
2.3.2 激素提取以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鉴定 | 第33-34页 |
2.3.3 基因表达分析 | 第34-37页 |
2.3.4 代谢物提取以及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37-38页 |
2.3.5 差异变化代谢物(DCMs)的聚类分析 | 第38页 |
2.3.6 谷氨酸脱氢酶(GDH)酶活测定 | 第38-39页 |
2.3.7 生理指标测定 | 第39-40页 |
2.3.8 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2.4 结果 | 第41-67页 |
2.4.1 HUVB+D激活了圆锥铁线莲UVR8信号通路 | 第41-42页 |
2.4.2 HUVB+D激活了圆锥铁线莲JA/SA信号通路 | 第42-45页 |
2.4.3 代谢组分析揭示了HUVB+D下圆锥铁线莲代谢扰动机制 | 第45-57页 |
2.4.4 HUVB+D下CG、JG和IG组中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 第57-59页 |
2.4.5 HUVB+D下圆锥铁线莲JA和SA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机制 | 第59-64页 |
2.4.6 HUVB+D下圆锥铁线莲JA和SA对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64页 |
2.4.7 谷氨酸脱氢酶分析 | 第64-65页 |
2.4.8 CG、JG、IG和SG中圆锥铁线莲氧化损伤程度检测 | 第65-67页 |
2.5 讨论 | 第67-71页 |
2.5.1 HUVB+D激活了UVR8和JA信号通路 | 第67-68页 |
2.5.2 SA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来促进脯氨酸的积累 | 第68-69页 |
2.5.3 JA通过C/N转化促进圆锥铁线莲HUVB+D下次生代谢 | 第69页 |
2.5.4 JA和SA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增强了圆锥铁线莲对HUVB+D的防御能力 | 第69-71页 |
2.6 小结 | 第71-72页 |
第3章 香豆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PPO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 第72-99页 |
3.1 前言 | 第72-73页 |
3.2 材料 | 第73-75页 |
3.2.1 样品 | 第73页 |
3.2.2 质粒与菌株 | 第73页 |
3.2.3 主要试剂 | 第73-75页 |
3.2.4 主要仪器 | 第75页 |
3.3 方法 | 第75-88页 |
3.3.1 溶液及培养基 | 第75-77页 |
3.3.1.1 LB固、液培养基配制 | 第75-76页 |
3.3.1.2 蛋白诱导表达所需试剂配制 | 第76页 |
3.3.1.3 SDS-PAGE所需试剂配制 | 第76-77页 |
3.3.1.4 蛋白纯化相关试剂配制 | 第77页 |
3.3.2 目的序列的获取 | 第77-80页 |
3.3.2.1 总RNA提取及cDNA获取 | 第77页 |
3.3.2.2 Genomewalking技术扩增CtPPO序列 | 第77-80页 |
3.3.3 CtPPO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0-81页 |
3.3.3.1 CtPPO基因氨基酸序列在线预测 | 第80页 |
3.3.3.2 CtPPO基因氨基酸预测分析 | 第80-81页 |
3.3.4 CtPPO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1-86页 |
3.3.4.1 含酶切位点的引物设计和合成 | 第81页 |
3.3.4.2 PCR产物纯化 | 第81-82页 |
3.3.4.3 PCR纯化产物和质粒双酶切 | 第82-83页 |
3.3.4.4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83页 |
3.3.4.5 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83-84页 |
3.3.4.6 连接产物转化 | 第84页 |
3.3.4.7 连接产物鉴定 | 第84-86页 |
3.3.5 CtPPO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第86-87页 |
3.3.5.1 表达条件 | 第86页 |
3.3.5.2 表达产物分析 | 第86-87页 |
3.3.6 CtPPO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87-88页 |
3.4 结果 | 第88-96页 |
3.4.1 目的序列 | 第88-89页 |
3.4.2 CtPPO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9-92页 |
3.4.2.1 CtPPO氨基酸序列BLAST对比分析 | 第90页 |
3.4.2.2 系统进化分析 | 第90页 |
3.4.2.3 CtPPO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蛋白跨膜以及信号肽预测 | 第90-92页 |
3.4.3 CtPPO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92-96页 |
3.4.3.1 pET-28a(+)-CtPPO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2-94页 |
3.4.3.2 pET-28a(+)-CtPPO原核表达产物SDS-PAGE检测 | 第94-95页 |
3.4.3.3 pET-28a(+)-CtPPO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95-96页 |
3.4.4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96页 |
3.5 讨论 | 第96-98页 |
3.5.1 CtPPO的诱导表达 | 第96-97页 |
3.5.2 CtPPO的激活特异性响应HUVB+D胁迫 | 第97页 |
3.5.3 CtPPO的激活可能受激素调控 | 第97-98页 |
3.6 小结 | 第98-99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2页 |
4.1 总结 | 第99-100页 |
4.2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4页 |
个人简介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