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黄土隧道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浅埋暗挖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隧道支护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4 锚杆支护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5 小间距隧道空间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黄土浅埋暗挖地铁隧道初期支护受力特征分析 | 第22-45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依托工程概况 | 第22-24页 |
2.2.1 市图书馆~大明宫西区间 | 第22-24页 |
2.2.2 永宁门~南稍门区间 | 第24页 |
2.3 测试目的 | 第24页 |
2.4 监测内容及方法 | 第24-28页 |
2.4.1 主要监测元件及工作原理 | 第24-26页 |
2.4.2 测设内容与方法 | 第26-27页 |
2.4.3 测试元件埋设注意事项 | 第27页 |
2.4.4 测试方案 | 第27-28页 |
2.5 市图书馆~大明宫西区间测试结果分析 | 第28-36页 |
2.5.1 围岩与一次衬砌之间接触压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28-31页 |
2.5.2 围岩压力计算结果对比 | 第31-32页 |
2.5.3 格栅拱架中钢筋受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2-36页 |
2.6 永宁门~南稍门区间测试结果分析 | 第36-43页 |
2.6.1 围岩与一次衬砌之间接触压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6-39页 |
2.6.2 围岩压力计算结果对比 | 第39-40页 |
2.6.3 格栅拱架中钢筋受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0-43页 |
2.7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黄土浅埋暗挖地铁隧道二次衬砌受力特征分析 | 第45-61页 |
3.1 概述 | 第45-46页 |
3.2 市图书馆~大明宫西区间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 第46-53页 |
3.2.1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分析 | 第46-48页 |
3.2.2 二次衬砌混凝土内力分析 | 第48-51页 |
3.2.3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承担荷载比例分析 | 第51-53页 |
3.3 永宁门~南稍门区间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 第53-59页 |
3.3.1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分析 | 第53-55页 |
3.3.2 二次衬砌混凝土内力分析 | 第55-58页 |
3.3.3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承担荷载比例分析 | 第58-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黄土浅埋暗挖地铁隧道系统锚杆作用性状分析 | 第61-105页 |
4.1 概述 | 第61页 |
4.2 相似理论基础 | 第61-65页 |
4.2.1 三大相似定理 | 第61页 |
4.2.2 衬砌结构相似理论 | 第61-62页 |
4.2.3 围岩应力应变相似理论 | 第62-63页 |
4.2.4 围岩破坏相似理论 | 第63-65页 |
4.3 模型试验设计 | 第65-77页 |
4.3.1 试验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 | 第65-67页 |
4.3.2 模型相似比的确定 | 第67-68页 |
4.3.3 围岩模型材料选取 | 第68页 |
4.3.4 衬砌模型材料的配制及截面设计 | 第68页 |
4.3.5 锚杆模型设计 | 第68-72页 |
4.3.6 试验基本假定 | 第72-73页 |
4.3.7 试验方案 | 第73页 |
4.3.8 测试元件布设 | 第73-74页 |
4.3.9 试验过程描述 | 第74-77页 |
4.4 模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77-99页 |
4.4.1 隧道围岩压力变化特征 | 第77-87页 |
4.4.2 衬砌结构应力分析 | 第87-90页 |
4.4.3 破坏试验结果分析 | 第90-96页 |
4.4.4 光纤锚杆受力分析 | 第96-99页 |
4.5 现场锚杆轴力监测及分析 | 第99-101页 |
4.6 数值模拟分析 | 第101-102页 |
4.6.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101页 |
4.6.2 锚杆轴力分析 | 第101-102页 |
4.6.3 围岩塑性区 | 第102页 |
4.7 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基于双洞空间效应的隧道结构受力特征分析 | 第105-134页 |
5.1 概述 | 第105页 |
5.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05-108页 |
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8-132页 |
5.3.1 地表纵向沉降变化 | 第108-114页 |
5.3.2 地表横向沉降变化 | 第114-115页 |
5.3.3 地层纵向沉降变化 | 第115-121页 |
5.3.4 地层横向沉降变化 | 第121-125页 |
5.3.5 地层深度沉降变化 | 第125-128页 |
5.3.6 衬砌结构轴力变化 | 第128-130页 |
5.3.7 衬砌结构弯矩变化 | 第130-132页 |
5.4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六章 围岩条件恶化时隧道结构受力特征分析 | 第134-148页 |
6.1 概述 | 第134页 |
6.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134-141页 |
6.2.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134-136页 |
6.2.2 地表位移分析 | 第136-137页 |
6.2.3 围岩位移分析 | 第137-139页 |
6.2.4 围岩应力及塑性区分析 | 第139-140页 |
6.2.5 支衬体系受力分析 | 第140-141页 |
6.3 模型试验分析 | 第141-146页 |
6.3.1 隧道围岩压力变化特征 | 第142-145页 |
6.3.2 衬砌结构应力分析 | 第145-146页 |
6.4 现场监测分析 | 第146-147页 |
6.5 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48-15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8-150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50-151页 |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