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5-17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1.2.1 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内涵 | 第18-20页 |
1.2.2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1.2.3 生态补偿的范围与机制 | 第22-24页 |
1.3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3.1 写作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24-26页 |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6-27页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第2章 农业生态补偿及相关理论 | 第29-47页 |
2.1 农业生态补偿的基本内涵 | 第29-40页 |
2.1.1 农业生态补偿相关概念 | 第29-36页 |
2.1.2 农业生态补偿的特征 | 第36-38页 |
2.1.3 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 | 第38-40页 |
2.2 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 | 第40-47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40-42页 |
2.2.2 环境外部性理论 | 第42-44页 |
2.2.3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 第44-45页 |
2.2.4 生态资本理论 | 第45-47页 |
第3章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补偿 | 第47-69页 |
3.1 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 第47-56页 |
3.1.1 农业资源锐减 | 第47-51页 |
3.1.2 生态破坏严重 | 第51-54页 |
3.1.3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 第54-55页 |
3.1.4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第55-56页 |
3.2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 第56-62页 |
3.2.1 人口增长超过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 第56-59页 |
3.2.2 农业生产主体具有有限理性 | 第59-60页 |
3.2.3 农业的环境负外部性加剧了生态破坏 | 第60-61页 |
3.2.4 农业产业政策的环保目标长期缺失 | 第61-62页 |
3.3 农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62-69页 |
3.3.1 农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 第62-64页 |
3.3.2 农业生态补偿的可行性 | 第64-67页 |
3.3.3 农业生态补偿的资源环境保护效应 | 第67-69页 |
第4章 中国农业生态补偿实践及其效果分析——以退耕还林政策为例 | 第69-89页 |
4.1 农业生态补偿实践的发展历程 | 第69-73页 |
4.1.1 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的历史演进 | 第69-72页 |
4.1.2 农业生态补偿实践的现状 | 第72-73页 |
4.2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及其成效 | 第73-79页 |
4.2.1 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73-75页 |
4.2.2 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75-79页 |
4.3 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79-89页 |
4.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9-83页 |
4.3.2 主要原因分析 | 第83-89页 |
第5章 欧、美、日农业生态补偿实践与经验借鉴 | 第89-115页 |
5.1 欧盟农业生态补偿实践 | 第89-97页 |
5.1.1 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背景 | 第89-90页 |
5.1.2 共同农业政策改革与农业生态补偿 | 第90-92页 |
5.1.3 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内容与管理机制 | 第92-97页 |
5.1.4 农业生态补偿的成效与不足 | 第97页 |
5.2 美国农业生态补偿实践 | 第97-103页 |
5.2.1 保护与储备计划 | 第98-101页 |
5.2.2 环境质量激励计划 | 第101-103页 |
5.3 日本农业生态补偿实践 | 第103-109页 |
5.3.1 环境保全型农业政策与农业生态补偿 | 第103-106页 |
5.3.2 农业生态补偿的支持体系 | 第106-109页 |
5.4 欧、美、日农业生态补偿实践的经验借鉴 | 第109-115页 |
5.4.1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 第109-111页 |
5.4.2 重视生态补偿项目的成本有效性 | 第111-112页 |
5.4.3 构建保障补偿客体利益的运作机制 | 第112页 |
5.4.4 重视对项目的科学设计和严格监督 | 第112-113页 |
5.4.5 环境教育与经济激励相结合 | 第113-115页 |
第6章 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 第115-143页 |
6.1 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 第115-120页 |
6.1.1 补偿的目标定位 | 第115-116页 |
6.1.2 补偿的基本原则 | 第116-118页 |
6.1.3 补偿的实施标准 | 第118-120页 |
6.2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 第120-140页 |
6.2.1 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 第120-123页 |
6.2.2 补偿范围 | 第123-124页 |
6.2.3 补偿标准和补偿期限 | 第124-131页 |
6.2.4 补偿方式和补偿支付模式 | 第131-136页 |
6.2.5 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 | 第136-139页 |
6.2.6 补偿的运行机制 | 第139-140页 |
6.3 农业生态补偿的支持体系建设 | 第140-143页 |
6.3.1 健全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 | 第140-141页 |
6.3.2 稳步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 第141-142页 |
6.3.3 尽快建立生态补偿组织管理体系 | 第142-143页 |
第7章 完善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143-151页 |
7.1 强化农业生态补偿的科学规划 | 第143-145页 |
7.1.1 统一规划,逐步扩展生态补偿的范围 | 第143-144页 |
7.1.2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指导思想 | 第144-145页 |
7.2 加快农业生态补偿体系的建设 | 第145-148页 |
7.2.1 建立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 | 第145-146页 |
7.2.2 完善农产品的生态认证制度 | 第146-148页 |
7.3 深化农业生态补偿课题的研究 | 第148-151页 |
7.3.1 加强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研究 | 第148-149页 |
7.3.2 加强对生态补偿相关配套制度的研究 | 第149页 |
7.3.3 深化生态补偿的组织和管理技术研究 | 第149页 |
7.3.4 继续开展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究 | 第149-151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51-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7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