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引言 | 第18-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0-37页 |
1.2.1 木材形成的基因调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1页 |
1.2.2 林木基因工程研究技术 | 第31-37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3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第二章 PDRAN基因的克隆及在杨树中的表达 | 第40-7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1-55页 |
2.1.1 试验材料及其来源 | 第41-42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42-5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55-72页 |
2.2.1 美洲黑杨PdRAN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 第55-61页 |
2.2.2 PdRAN基因正反义表达载体、RNAi和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 第61-64页 |
2.2.3 转PdRAN基因表达载体山新杨的获得,PCR检测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 | 第64-67页 |
2.2.4 PdRAN基因在美洲黑杨成年树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谱分析 | 第67页 |
2.2.5 转基因山新杨的表型和解剖结构分析 | 第67-69页 |
2.2.6 Southern杂交检验和微纤丝角测定 | 第69-71页 |
2.2.7 转PdRAN基因正义表达载体拟南芥、烟草的PCR检测和表型分析 | 第71-72页 |
2.3 小结 | 第72-73页 |
2.4 讨论 | 第73-76页 |
第三章 PDREM基因的克隆及在杨树中的表达 | 第76-9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3.1.1 试验材料及其来源 | 第7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76-7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8-90页 |
3.2.1 美洲黑杨PdREM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 第78-82页 |
3.2.2 PdREM基因正反义表达载体和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 第82-84页 |
3.2.3 转PdREM基因表达载体山新杨的获得,PCR检测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 | 第84-86页 |
3.2.4 PdREM基因在美洲黑杨成年树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谱分析 | 第86页 |
3.2.5 转基因山新杨的表型和解剖结构分析 | 第86-88页 |
3.2.6 Southern杂交检验和微纤丝角测定 | 第88-89页 |
3.2.7 转PdREM基因正义表达载体拟南芥、烟草的PCR检测和表型分析 | 第89-90页 |
3.3 小结 | 第90-91页 |
3.4 讨论 | 第91-93页 |
第四章 PDEXT基因的克隆及在杨树中的表达 | 第93-10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4页 |
4.1.1 试验材料及其来源 | 第93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1页 |
4.2.1 美洲黑杨PdEXT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 第94-98页 |
4.2.2 PdEXT基因正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8-99页 |
4.2.3 转PdEXT基因正反义表达载体银腺杨的获得和PCR检测 | 第99-100页 |
4.2.4 转PdEXT基因正义表达载体拟南芥的PCR检测和表型分析 | 第100-101页 |
4.3 小结 | 第101-102页 |
4.4 讨论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材性相关候选基因PDCYTOB的功能鉴定 | 第104-116页 |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4-105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104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104-10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3页 |
5.2.1 美洲黑杨PdCYTOB基因的结构特征分析 | 第105-107页 |
5.2.2 PdCYTOB基因在美洲黑杨成年树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谱分析 | 第107页 |
5.2.3 转反义PdCYTOB基因山新杨的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检验 | 第107-109页 |
5.2.4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 | 第109页 |
5.2.5 转基因山新杨的表型和解剖结构分析 | 第109-112页 |
5.2.6 转基因山新杨的微纤丝角测定 | 第112-113页 |
5.3 小结 | 第113-114页 |
5.4 讨论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6-123页 |
6.1 结论 | 第116-118页 |
6.2 讨论 | 第118-121页 |
6.3 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7页 |
附录 | 第137-138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