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断陷七棵树地区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预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现状 | 第10页 |
1.2.2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进展 | 第10-11页 |
1.2.3 隐蔽油气藏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4 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12-15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4.2 工作量 | 第14-15页 |
1.4.3 主要成果 | 第15页 |
1.5 主要认识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3页 |
2.1 构造背景 | 第16-17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7页 |
2.3 层序地层特征 | 第17-20页 |
2.3.1 层序划分 | 第17-19页 |
2.3.2 层序平面展布特征 | 第19-20页 |
2.4 沉积发育特征 | 第20-23页 |
2.4.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0-21页 |
2.4.2 沉积相纵向演化特征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高精度层序地层特征 | 第23-35页 |
3.1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3-27页 |
3.1.1 钻测井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3-25页 |
3.1.2 地震层序界面特征 | 第25-26页 |
3.1.3 井震对比 | 第26-27页 |
3.2 层序对比 | 第27-32页 |
3.2.1 钻测井层序地层对比 | 第27-30页 |
3.2.2 地震层序地层对比 | 第30-32页 |
3.2.3 层序与砂组对应关系 | 第32页 |
3.3 层序平面展布特征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 | 第35-53页 |
4.1 岩心微相特征 | 第35-39页 |
4.1.1 岩性特征 | 第35-36页 |
4.1.2 泥岩颜色 | 第36-37页 |
4.1.3 沉积构造 | 第37-38页 |
4.1.4 化石特征 | 第38-39页 |
4.1.5 含油气特征 | 第39页 |
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9-43页 |
4.3 沉积相纵向演化特征 | 第43-46页 |
4.3.1 单井相纵向演化序列 | 第43-44页 |
4.3.2 联井相横向展布特征 | 第44-46页 |
4.4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6-53页 |
4.4.1 物源体系分析 | 第46-48页 |
4.4.2 地震属性及地震相特征 | 第48-50页 |
4.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0-53页 |
第五章 储层类型与分布 | 第53-64页 |
5.1 储层类型与沉积成因 | 第53-58页 |
5.1.1 岩石矿物学特征 | 第53-57页 |
5.1.2 沙河子组储层类型 | 第57页 |
5.1.3 营城组储层类型 | 第57-58页 |
5.2 储层物性与含油气性分析 | 第58-61页 |
5.2.1 储层物性统计 | 第58-61页 |
5.2.2 储层物性与含油气性控制因素分析 | 第61页 |
5.3 储层综合分布预测 | 第61-64页 |
第六章 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区预测 | 第64-78页 |
6.1 圈闭类型与分布 | 第64-69页 |
6.1.1 圈闭类型及特征 | 第64-66页 |
6.1.2 相控圈闭预测 | 第66-67页 |
6.1.3 隐蔽圈闭成因与演化特征 | 第67-69页 |
6.2 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分析 | 第69-74页 |
6.2.1 成藏条件分析 | 第69-71页 |
6.2.2 已知油藏特征 | 第71-73页 |
6.2.3 成藏主控因素与模式 | 第73-74页 |
6.3 有利隐蔽油气藏发育区预测 | 第74-7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