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肠炎沙门氏菌烯酰-ACP还原酶(SeFabI)抑制剂的筛选及抑制机理研究 | 第11-39页 |
1.1 前言 | 第11-17页 |
1.1.1 肠炎沙门氏菌及其危害 | 第11页 |
1.1.2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靶标的选择 | 第11-12页 |
1.1.3 细菌脂肪酸合成途径(Fatty acid synthesis,FAS) | 第12-13页 |
1.1.4 烯酰-ACP还原酶(Enoyl-ACP reductase,ENRs) | 第13-15页 |
1.1.5 以FAS-Ⅱ途径为靶标的抗菌物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材料和方法 | 第17-21页 |
1.2.1 材料 | 第17-19页 |
1.2.1.1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17-18页 |
1.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18页 |
1.2.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8页 |
1.2.1.4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1.2.2 方法 | 第19-21页 |
1.2.2.1 肠炎沙门氏菌fabI基因的克隆 | 第19页 |
1.2.2.2 SeFabI的表达及纯化 | 第19页 |
1.2.2.3 SeFabI的定点突变 | 第19-20页 |
1.2.2.4 同源模建及模型评价 | 第20页 |
1.2.2.5 分子对接和基于SeFabI结构的虚拟筛选 | 第20-21页 |
1.2.2.6 抑制剂先导化合物对SeFabI的IC_(50)值和K_i值测定 | 第21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6页 |
1.3.1 同源模建及结构评价 | 第21-23页 |
1.3.1.1 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1.3.1.2 模型的评价 | 第22-23页 |
1.3.2 分子对接分析 | 第23-24页 |
1.3.3 虚拟筛选 | 第24-26页 |
1.3.4 肠炎沙门氏菌fabI基因的克隆以及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26-27页 |
1.3.5 候选化合物的体外抑制活性测试 | 第27-29页 |
1.3.6 Luteolin作用机理研究 | 第29-36页 |
1.3.6.1 Triclosan的抑制类型 | 第29-30页 |
1.3.6.2 Luteolin的抑制类型 | 第30页 |
1.3.6.3 定点突变及突变酶的酶促动力学 | 第30-32页 |
1.3.6.4 Triclosan抑制机理研究 | 第32-34页 |
1.3.6.5 Luteolin抑制剂作用机理研究 | 第34-36页 |
1.4 讨论 | 第36-38页 |
1.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二章 水稻黄单胞菌N-乙酰葡糖胺-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lmU)抑制剂的设计和筛选 | 第39-65页 |
2.1 前言 | 第39-45页 |
2.1.1 水稻黄单胞菌及其危害 | 第39页 |
2.1.2 GlmU是一个理想的药物筛选靶标 | 第39-41页 |
2.1.3 以GlmU为靶标的抗菌物质研究现状 | 第41-43页 |
2.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3-45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45-50页 |
2.2.1 材料 | 第45-46页 |
2.2.1.1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45-46页 |
2.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46页 |
2.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6页 |
2.2.1.4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2.2.2 方法 | 第46-50页 |
2.2.2.1 水稻黄单胞菌glmU基因克隆及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46-47页 |
2.2.2.2 水稻黄单胞菌GlmU(XooGlmU)的酶活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2.2.2.3 XooGlmU的酶促动力学分析 | 第48-49页 |
2.2.2.4 XooGlmU的定点突变 | 第49页 |
2.2.2.5 突变XooGlmU对底物K_m值测定 | 第49页 |
2.2.2.6 同源模建、分子对接和虚拟筛选 | 第49页 |
2.2.2.7 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IC_(50)值、K_i值和MIC值测定 | 第49-5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9页 |
2.3.1 同源模建、模型评价以及虚拟筛选 | 第50-51页 |
2.3.2 水稻黄单胞菌glmU基因的克隆及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51-52页 |
2.3.3 XooGlmU体外酶活性方法建立 | 第52-54页 |
2.3.3.1 孔雀石绿-钼酸铵显色法测定XooGlmU酶的活性 | 第52-53页 |
2.3.3.2 HPLC法测定XooGlmU酶的活性 | 第53-54页 |
2.3.4 XooGlmU的酶促动力学分析 | 第54-55页 |
2.3.4.1 UDP-GlcNAc标准曲线 | 第54页 |
2.3.4.2 XooGlmU的最适反应温度 | 第54页 |
2.3.4.3 XooGlmU的最适pH | 第54-55页 |
2.3.4.4 XooGlmU的最适Mg~(2+)浓度 | 第55页 |
2.3.4.5 XooGlmU对底物的K_m | 第55页 |
2.3.5 XooGlmU定点突变 | 第55-57页 |
2.3.6 XooGlmU突变酶的酶促动力学分析 | 第57页 |
2.3.7 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筛选及其IC_(50)值、K_i值和MIC值 | 第57-59页 |
2.4 讨论 | 第59-64页 |
2.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3.1 总结 | 第65页 |
3.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硕士在读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