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印迹材料的雌酮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前言 | 第8-24页 |
| ·环境雌激素的毒副作用 | 第8-9页 |
| ·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 第8页 |
| ·致癌作用 | 第8-9页 |
| ·对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9页 |
| ·雌酮 | 第9-10页 |
| ·环境雌激素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仪器分析法 | 第10-11页 |
| ·免疫分析法 | 第11页 |
|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 第11-19页 |
|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 第11-12页 |
| ·分子印迹技术 | 第12-13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13-16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的种类 | 第16-17页 |
| ·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 | 第19-22页 |
| ·离线模式 | 第20-21页 |
| ·在线模式 | 第21-22页 |
| ·Zimmermann反应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4-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 ·雌酮分子印迹、非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26页 |
| ·印迹聚合物中模板分子的洗脱 | 第26页 |
| ·雌酮分子印迹物的吸附实验 | 第26-27页 |
| ·选择性实验 | 第27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预富集雌酮的方法 | 第27页 |
| ·雌酮的显色反应(Zimmermann反应) | 第27-28页 |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9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9-32页 |
| ·反应溶剂的选择 | 第29-30页 |
| ·功能单体的选择 | 第30页 |
| ·交联剂的选择 | 第30页 |
| ·功能单体与交联剂的配比 | 第30-31页 |
| ·引发剂的选择 | 第31页 |
| ·模板分子洗脱 | 第31页 |
| ·吸附溶剂的选择 | 第31-32页 |
| ·聚合物表征实验 | 第32-39页 |
| ·紫外检测条件的确定 | 第32-33页 |
| ·雌酮标准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34页 |
| ·印迹聚合物对雌酮的平衡结合实验 | 第34页 |
| ·Scatchard方程分析 | 第34-35页 |
| ·印迹聚合物对雌酮的动力学实验 | 第35-36页 |
| ·印迹聚合物对雌酮的吸附选择性实验 | 第36-39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富集雌酮原位显色反应方法的建立 | 第39-40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快速富集雌酮的方法 | 第39页 |
| ·不同浓度雌酮标准溶液显色反应 | 第39-40页 |
| ·半定量分析 | 第40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富集雌酮原位显色反应方法优化 | 第40-43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填料量的优化 | 第41-42页 |
| ·显色剂间二硝基苯用量的优化 | 第42页 |
| ·上样流速和时间的优化 | 第42-43页 |
| ·分子印迹材料与非印迹材料的比较 | 第43-44页 |
| ·分子印迹材料对雌酮的选择性吸附 | 第44页 |
| ·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 | 第44-47页 |
| ·湖水样品的测定结果 | 第45页 |
| ·超纯水样品的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 ·自来水样品的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 ·新建立的方法与已有方法的比较 | 第47-49页 |
| 4 结论 | 第49-50页 |
| 5 展望 | 第50-51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 8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