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16-28页 |
2.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16-18页 |
2.1.1 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17页 |
2.1.3 水文条件 | 第17-18页 |
2.1.4 植被 | 第18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2.1 地形 | 第18页 |
2.2.2 地貌 | 第18-19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19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19-23页 |
2.4.1 区域构造格局 | 第19-20页 |
2.4.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0-23页 |
2.5 岩土体类型 | 第23-24页 |
2.5.1 岩体 | 第23页 |
2.5.2 土体 | 第23-24页 |
2.6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4-25页 |
2.6.1 地下水类型及补、径、排特征 | 第24-25页 |
2.6.2 含水层特征 | 第25页 |
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28-40页 |
3.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28-33页 |
3.1.1 滑坡发育特征 | 第28-30页 |
3.1.2 崩塌发育特征 | 第30-31页 |
3.1.3 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 | 第31-33页 |
3.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第33-40页 |
3.2.1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 第33-34页 |
3.2.2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 | 第34-40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40-62页 |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40-45页 |
4.1.1 基于 GIS 的信息量叠加模型 | 第40-41页 |
4.1.2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 AHP) | 第41-44页 |
4.1.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一般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4.1.4 评价指标的规范化模型 | 第45页 |
4.2 单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45-57页 |
4.2.1 评价的总体原则 | 第45页 |
4.2.2 评价单元的剖分 | 第45-46页 |
4.2.3 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6页 |
4.2.4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6-48页 |
4.2.5 组合权向量的计算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48页 |
4.2.6 基础指标层各指标的量化 | 第48-56页 |
4.2.7 单元单一灾种危险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56页 |
4.2.8 单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56-57页 |
4.3 评价结果 | 第57-62页 |
第五章 基于可靠度理论对评价结果的检验 | 第62-66页 |
5.1 可靠度理论简介 | 第62页 |
5.2 状态函数 | 第62-63页 |
5.3 点估计法 | 第63-64页 |
5.4 结果检验 | 第64-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和生产项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