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蛋白质结构、功能及在生物学上作用的研究 | 第12-17页 |
1.2.1 蛋白质的结构 | 第12-13页 |
1.2.2 蛋白质的功能 | 第13页 |
1.2.3 蛋白质分离加工与其结构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关系 | 第13-14页 |
1.2.4 超滤膜分离蛋白质 | 第14页 |
1.2.5 蛋白质聚集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6 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几种典型的纳米材料制备、特性及表征方法 | 第17-22页 |
1.3.1 碳纳米管 | 第17-18页 |
1.3.2 氧化石墨烯 | 第18-20页 |
1.3.3 量子点 | 第20-22页 |
1.4 纳米材料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1.4.1 结合力和结合率 | 第24-26页 |
1.4.2 纳米材料与蛋白质结合的构象变化 | 第26-27页 |
1.4.3 纳米材料蛋白质相互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1.4.4 纳米材料结合动力学 | 第28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28-31页 |
第二章 BSA 热聚集过程中多级结构性质及相互作用研究 | 第31-43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页 |
2.2.3 样品准备 | 第33页 |
2.2.4 圆二色光谱 | 第33-34页 |
2.2.5 紫外吸收光谱 | 第34页 |
2.2.6 动态光散射 | 第34页 |
2.2.7 体积排阻色谱-多角激光光散射联用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2.3.1 远紫外 CD 研究 BSA 二级结构 | 第34-36页 |
2.3.2 近紫外 CD 和二阶导紫外法研究 BSA 三级结构 | 第36-38页 |
2.3.3 DLS 研究 BSA 四级结构和聚集体 | 第38-39页 |
2.3.4 SEC-MALLS 研究 BSA 分子量分布及相互作用 | 第39-40页 |
2.3.5 热诱导的 BSA 多级结构改变整体分析 | 第40-41页 |
2.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基于阿斯巴甜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及电化学传感研究 | 第43-55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44-45页 |
3.2.3 多壁碳纳米管/阿斯巴甜的复合物分散液制备 | 第45页 |
3.2.4 多壁碳纳米管/阿斯巴甜表征 | 第45页 |
3.2.5 多壁碳纳米管/阿斯巴甜复合物涂覆电极制备及电化学传感性能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3.3.1 多壁碳纳米管/阿斯巴甜分散液稳定性研究 | 第46-48页 |
3.3.2 阿斯巴甜分散的多壁碳纳米管形貌及结构表征 | 第48-50页 |
3.3.3 多壁碳纳米管/阿斯巴甜复合物修饰电极性能考察 | 第50-53页 |
3.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改性超滤膜抗蛋白质吸附研究 | 第55-68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4.2.3 样品准备 | 第57-58页 |
4.2.4 刮膜机 | 第58页 |
4.2.5 原子力显微镜 | 第58页 |
4.2.6 扫描电镜 | 第58-59页 |
4.2.7 接触角测定 | 第59页 |
4.2.8 蛋白质静态吸附实验 | 第59页 |
4.2.9 水通量及蛋白质通量测定 | 第59-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7页 |
4.3.1 氧化石墨烯(GO)在 DMF 分散液 | 第60-61页 |
4.3.2 GO 改性 PES 超滤膜的形成机理 | 第61-63页 |
4.3.3 GO/PES 改性超滤膜表面亲水性 | 第63-64页 |
4.3.4 GO/PES 改性超滤膜的蛋白质吸附特性 | 第64-65页 |
4.3.5 GO/PES 改性超滤膜通量研究 | 第65-67页 |
4.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量子点影响多酚与 BSA 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68-80页 |
5.1 引言 | 第68-69页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9-71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69-70页 |
5.2.3 荧光光谱分析 | 第70页 |
5.2.4 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 第70页 |
5.2.5 样品的准备 | 第70页 |
5.2.6 荧光淬灭实验 | 第70-7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8页 |
5.3.1 量子点制备与表征 | 第71-72页 |
5.3.2 多酚与 BSA 相互作用规律 | 第72-73页 |
5.3.3 量子点与 BSA 相互作用规律 | 第73-75页 |
5.3.4 量子点影响多酚与 BSA 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 第75-78页 |
5.4 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1-82页 |
6.3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10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