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理性的生成及影响--基于中国互联网的经验研究
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图表目录 | 第15-18页 |
1 绪论 | 第18-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设计 | 第19-2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2 文献评述 | 第22-38页 |
2.1 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 | 第22-24页 |
2.1.1 网络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影响 | 第22-23页 |
2.1.2 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 | 第23-24页 |
2.2 网络讨论的政治影响 | 第24-28页 |
2.2.1 网络政治 | 第24-26页 |
2.2.2 网络公共领域 | 第26-28页 |
2.3 网络言论的理性问题 | 第28-32页 |
2.3.1 网络的理性与非理性 | 第28-29页 |
2.3.2 网络群体极化 | 第29-30页 |
2.3.3 网络暴力问题 | 第30-32页 |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32-38页 |
2.4.1 西方中心论的影响 | 第32-34页 |
2.4.2 网络公共领域的理论资源狭窄 | 第34-35页 |
2.4.3 网络理性的正面研究不足 | 第35-38页 |
3 分析框架与方法论 | 第38-52页 |
3.1 研究拓展的方向 | 第38-40页 |
3.2 分析框架的提出 | 第40-42页 |
3.2.1 网络理性的界定与测度 | 第40-41页 |
3.2.2 基于网络社区的长期研究 | 第41页 |
3.2.3 网络理性生成的扎根研究 | 第41-42页 |
3.2.4 网络监管的影响 | 第42页 |
3.3 扎根理论方法论概述 | 第42-52页 |
3.3.1 扎根理论方法论的产生、演变与争论 | 第42-46页 |
3.3.2 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 第46-49页 |
3.3.3 扎根理论方法论的研究过程 | 第49-52页 |
4 网络理性的概念与测度 | 第52-64页 |
4.1 网络理性的概念讨论 | 第52-53页 |
4.1.1 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 第52页 |
4.1.2 论者理性与观者理性 | 第52-53页 |
4.1.3 言论理性与行动理性 | 第53页 |
4.1.4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 | 第53页 |
4.2 个体网络理性的测度 | 第53-64页 |
4.2.1 量表设计与测试 | 第54-56页 |
4.2.2 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 | 第56-59页 |
4.2.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9-62页 |
4.2.4 最终量表 | 第62-63页 |
4.2.5 小结 | 第63-64页 |
5 理性社区的发现:两个案例研究 | 第64-82页 |
5.1 案例之一:“超大”论坛 | 第64-71页 |
5.1.1 “超大”论坛概况 | 第64-65页 |
5.1.2 “超大”论坛的理性表现 | 第65-71页 |
5.2 案例之二:西西河社区 | 第71-77页 |
5.2.1 西西河社区概况 | 第71-72页 |
5.2.2 西西河社区的理性表现 | 第72-77页 |
5.3 谷歌事件讨论的内容分析 | 第77-79页 |
5.3.1 数据收集及编码 | 第78-79页 |
5.3.2 分析结果 | 第79页 |
5.4 小结 | 第79-82页 |
6 网络理性生成的扎根分析 | 第82-118页 |
6.1 扎根理论方法论在本文的运用 | 第82-83页 |
6.1.1 选择扎根理论的依据 | 第82页 |
6.1.2 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82-83页 |
6.2 网络讨论中的对抗 | 第83-88页 |
6.2.1 对抗的含义和条件 | 第83-86页 |
6.2.2 对抗的形式 | 第86-88页 |
6.3 对抗中的规范 | 第88-106页 |
6.3.1 正式规范 | 第88-93页 |
6.3.2 自发规范 | 第93-102页 |
6.3.3 规范传承 | 第102-106页 |
6.4 比较现有文献 | 第106-109页 |
6.4.1 思考就是论辩 | 第106-107页 |
6.4.2 自我归类和认同 | 第107-108页 |
6.4.3 互动仪式链 | 第108-109页 |
6.5 理论发现:“规训对抗” | 第109-116页 |
6.5.1 “规训对抗”的理论框架 | 第109-111页 |
6.5.2 “规训对抗”的适用性 | 第111-116页 |
6.6 小结 | 第116-118页 |
7 网络监管与网络理性 | 第118-128页 |
7.1 网络监管概述 | 第118-119页 |
7.1.1 网络监管格局的形成 | 第118-119页 |
7.1.2 网络监管的依据 | 第119页 |
7.2 网络监管的特点 | 第119-123页 |
7.2.1 一网打尽的舆情监测 | 第119-120页 |
7.2.2 基于现实影响的监管动机 | 第120-121页 |
7.2.3 封堵为主的监管思维 | 第121-122页 |
7.2.4 不透明的监管依据 | 第122-123页 |
7.3 网络监管对网络理性的影响 | 第123-127页 |
7.3.1 对网络社区的生存威胁 | 第123-125页 |
7.3.2 对讨论话题的限制 | 第125-127页 |
7.4 小结 | 第127-128页 |
8 总结 | 第128-132页 |
8.1 基本结论 | 第128-129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29-130页 |
8.3 延伸讨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附录1:“超大”论坛会员在线调查问卷 | 第140-142页 |
附录2:网民公共讨论访谈提纲 | 第142-143页 |
附录3:网民访谈情况 | 第143-144页 |
附录4:开放性编码图 | 第144-145页 |
附录5:网络监管部门访谈提纲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