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宣恩县龙潭河古寨群旅游规划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古村落生态旅游区开发所面临的机遇第11页
        1.1.2 古村落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面临的挑战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体系第13-18页
        1.3.1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13页
        1.3.2 生命周期理论第13-15页
        1.3.3 门槛理论第15页
        1.3.4 社区理论第15-16页
        1.3.5 闲暇游憩理论第16页
        1.3.6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6-17页
        1.3.7 生态保护原理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文献查阅法第18页
        1.4.2 实地调研法第18页
        1.4.3 案例研究法第18-19页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19-20页
2. 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概述第20-24页
    2.1 基本概念第20-21页
        2.1.1 旅游区第20页
        2.1.2 绿色旅游第20页
        2.1.3 观光农业第20-21页
        2.1.4 生态旅游第21页
    2.2 生态旅游的特征第21页
    2.3 生态旅游的内涵第21-22页
    2.4 生态旅游的目标第22页
    2.5 生态旅游的表现形式第22-23页
    2.6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第23-24页
        2.6.1 地域性第23页
        2.6.2 不可再生性第23页
        2.6.3 原始性及生态性第23页
        2.6.4 脆弱性及保护性第23-24页
3. 龙潭河古寨群基址分析第24-40页
    3.1 区域位置与基址范围第24页
        3.1.1 区域位置第24页
        3.1.2 基址范围第24页
    3.2 区域概况第24-28页
        3.2.1 自然资源第24-25页
        3.2.2 人文景观第25-26页
        3.2.3 恩施自治州以及宣恩县旅游市场发展情况第26页
        3.2.4 区域及周边旅游发展状况第26-28页
    3.3 基址概况第28-34页
        3.3.1 区位分析第28-31页
        3.3.2 植被第31页
        3.3.3 水体第31页
        3.3.4 建筑第31-32页
        3.3.5 交通第32-33页
        3.3.6 服务设施现状第33-34页
        3.3.7 SWOT分析第34页
    3.4 旅游资源评价第34-35页
        3.4.1 龙潭河古寨群旅游资源特点第34-35页
            3.4.1.1 旅游资源文化性第34-35页
            3.4.1.2 旅游资源的易损性第35页
    3.5 景源分析第35-37页
        3.5.1 景源分类第35-36页
        3.5.2 景源分级第36-37页
    3.6 土家风情资源第37-39页
        3.6.1 文化第37页
        3.6.2 饮食第37页
        3.6.3 节庆第37-39页
    3.7 旅游活动策划第39-40页
4. 龙潭河古寨群旅游规划第40-63页
    4.1 规划范围及目标第40页
        4.1.1 规划范围第40页
        4.1.2 规划目标第40页
    4.2 规划依据与原则第40-42页
        4.2.1 规划依据第40-41页
        4.2.2 规划原则第41-42页
            4.2.2.1 尊重场地原则第41页
            4.2.2.2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41页
            4.2.2.3 多样性原则第41页
            4.2.2.4 突出特色原则第41-42页
        4.2.3 规划指导思想第42页
    4.3 龙潭河古寨群旅游区总体规划第42-46页
        4.3.1 规划布局第42-45页
        4.3.2 龙潭河古寨群风景区环境容量测算第45-46页
    4.4 道路规划第46-48页
        4.4.1 旅游主干道第46-47页
        4.4.2 一级步游道第47页
        4.4.3 二级步行道第47页
        4.4.4 三级步行道第47-48页
    4.5 竖向规划第48-50页
        4.5.1 竖向规划原则第48页
        4.5.2 地形条件分析第48-50页
        4.5.3 竖向规划内容第50页
    4.6 植被规划第50-52页
        4.6.1 绿化规划原则第50-51页
        4.6.2 植被分类选种第51-52页
    4.7 生态河岸规划第52-54页
        4.7.1 生态河岸的概念第52页
        4.7.2 生态河岸的功能第52页
        4.7.3 生态河岸类型第52-54页
    4.8 生态停车场规划第54-55页
        4.8.1 规划思路第54页
        4.8.2 停车场分布图第54-55页
        4.8.3 生态停车场单元格设计第55页
    4.9 古寨保护规划第55-58页
        4.9.1 古寨保护规划分级第55-56页
        4.9.2 建筑保护规划第56-57页
        4.9.3 景观保护规划第57-58页
            4.9.3.1 传统街巷的保护第57页
            4.9.3.2 河道风貌的保护第57-58页
        4.9.4 文物保护规划第58页
    4.10 主要游线规划第58页
    4.11 龙潭河古寨群新区规划第58-63页
        4.11.1 新区区位第59页
        4.11.2 新区平面第59-60页
        4.11.3 功能分区第60页
        4.11.4 道路规划第60-61页
        4.11.5 建筑风格规划第61-62页
        4.11.6 风雨桥规划第62-63页
    4.12 小结第63页
5. 结语第63-65页
    5.1 总结第63-64页
    5.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69页
附图第69-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形电网微机保护实验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景观设计中的材料调适研究